摘要: 原标题:放眼世界:他乡的教育政策 教育不公,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独有社会现象,而为此所做的调整与抗争也不断发生。 今年,韩国公布了2025年取消
原标题:放眼世界:他乡的教育政策
教育不公,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独有社会现象,而为此所做的调整与抗争也不断发生。
今年,韩国公布了2025年取消全国精英高中的决定。对韩国比较关注的朋友,一定也知道,韩国的学业竞争压力也相当大,大热的韩剧《天空之城》就是刻画了韩国一代人的“升学焦虑”,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极度的竞争,而极度竞争更让教育不公现象甚嚣尘上,如果没有政策的干涉,必会永远是恶的循环。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早在二战后初期,就实行了教师“定期流动制”,以求达到各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这为日本当代基础教育成为 ,夯实了基础。
而受到国人热捧的英美教育,近些年来,一直有反思其精英化教育、崇尚竞争的研究出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妮特 拉鲁所著的《不平等的童年》,对来自美国不同阶层的12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调研,她总结到: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然而,父母能给予自己孩子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调查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一个成功地把孩子送上通往大学的道路,让阶层流动几乎成为不可能。在欧美国家的精英文化中,强调竞争,强调个人自由意志,但是因为这种文化几乎专注于个人选择,从而导致对制度的关键性作用的漠视(讲大了,就要从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明剖析了,我理解还不够有深度,不细讲了)。在美国,社会阶层的背景建构可以改变个人的行为。他们所追求的人生道路,既不平等,也不能进行自由选择(看似自由,实则不自由)。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也揭示了几乎相同的结局:强势群体利用其优势资源让子女接受优质的教育,使其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反之,弱势群体通常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所以,当教育资源像商品一样,可以被价高者得到时,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教育不公、未来的阶层严重分化、社会被割裂,都是必然的结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稳定的保障,那保障教育公平就必须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我看来,能颁布“全民摇号”等政策并切实做到推行,是我国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一些总结与思考
12月,杭州会出台全民摇号的具体细则,届时肯定又会掀起一波讨论热潮。
可以肯定的是,“全民摇号”无论是对孩子和家长,还是学校,影响都会很大很复杂。
对学校而言,我之前有和某所民办学校校长交流过,其实他们内心还是挺担忧的,毕竟从报名人数来讲,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下滑。但无论是对于公办还是民办,最核心的还是学校的教育质量,未来,一流民办依然会受到热捧。同时,出于家长求稳的心态,优质公办对口的学区房价格,应该还会在这个房价横盘的时代,保持坚挺甚至上涨。
同时,据我了解,不同群体的家长已经用脚做了投票。一些小学五六年级的家长,已经开始让娃学起了初中课程。虽然说义务教育阶段全民摇号,但客观现实是,中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悬在头上,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升学率在50%左右,升入重高优高的比例在20%左右,而能上前三所(杭二、学军、杭高)的比例更是低到了3%。在中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面前,家长和孩子们根本不敢放松。
当然也有家长比较想得开,既然可以摇号,那就让孩子真正地减负,不让孩子一味提前学,踏踏实实地学好小学知识,打好基础,再就近读初中,无须背负超纲的重担,开始初中的学习,届时还可以去争取名额分配生的资格,我想,这就是推行“全民摇号”的一部分意义所在吧。
最后,我想以梁宁的话,作为结尾:孩子成人以后,一生的所有重要决策,不是基于数学考90分还是60分,而是从幼年开始,你有意无意提供给他的精神资源。精神资源将形成他的精神结构。精神结构会主导他一生的好恶感与羞耻心,他的愿望、梦想与恐惧,从而影响他后来的所有决定。
无论政策再怎么变,无论前方还有什么困难在等着我们,作为父母,和孩子坚定地站在一起,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听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一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出独属他们的精神力量和资源,我想,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