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等教育真的贵吗?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菌菌相信,看到以上任何一个数字,对每位读者的冲击是不同的。对于完全有实力支付学费的家庭或者
原标题:高等教育真的贵吗?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菌菌相信,看到以上任何一个数字,对每位读者的冲击是不同的。对于完全有实力支付学费的家庭或者拥有大额奖学金的申请者来说,这笔钱并不贵。而事实上,也确实存在很多不需要考虑家庭经济负担的学员,美国大学也会通过各种补助来帮助学生支付学费。
因此,在讨论美国的高等教育贵不贵之前,先要说明白两个问题:
中国人自己的高等教育是不贵的,公立大学6000-7000元一年足以支付学费和住宿费。且不说这个定价低,还要考虑到每学年上万的国家奖学金,和获取难度较低的几百至几千元校级奖学金,是基本可以保证我国高考生“考得上,就读得起”的。所以,高等教育贵,贵在美国,不贵在中国。
指出国内外学费的差异,也是为了说明本文评价美国学费,是从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出发的。在奖学金和学生贷款上,美国大学对于本国、本州学生的政策,和对待国际生是不同的。因此,两者对学费的态度是不同的,用以支付和解决学费的方式也不同,且不论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价值差异。因此,判断学费贵不贵时,两者所参照的标尺也不可能相同。
说到底,是想提醒大家:看待学费贵不贵,要适度遵循“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明式原则。不论是眼前的两百万,还是20年后的五六百万,都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标价这么简单。从数额和支付方式上来看,这笔钱对于不同个体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学费的含义,也比起一个单纯的“贵”字要来得深厚。
一个18岁的年轻人,凭什么能付这笔学费?
对于赚人民币、花美金的中国家长来说,就是用家庭储蓄和对下一代子女的责任感来生扛。而对于普遍缺乏储蓄意识的美国本土学生家庭来说,学生贷款就是政府和高校给他们的最大“善意”。
这种善意是明码标价且有借有还的。福克斯商业新闻报道:学贷已经成为第二高的消费贷款类别,已远超信用卡贷款和车贷,仅次于长居首位的购房贷款。 的对冲基金经理肯·格里芬甚至认为:美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皆来自于教育及巨额花销。背负学贷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笔需要长期从工资中逐渐被抽走的贷款。
然而,即便一毕业就负债累累,学贷依然是能解一时燃眉之急的福利。以Harvey Mudd为例,读过《花200万读美国名校,毕业了到底能赚多少钱》中,一定能感受到Harvey Mudd毕业生强悍的赚钱能力,早日还清学贷还是非常有指望的。不仅如此,Harvey Mudd虽然贵,但至少有29%的美国学生无需支付全额学费。据校方统计,即使是家庭年收入超过11万美金的家庭,也就平均支付49,247美金学费;年收入不足11万美金的家庭,则仅仅支付两万美金左右。有学贷和奖学金加持,美国家庭支付学费的压力,无论如何要比中国家庭轻得多。
所以,在一些情况下,对部分学生来说,学费也没有看起来那么贵。只要你觉得不贵,或者你能让它不贵,那就不贵。
说回到我们中国留学生,一群和奖学金关系较小、和学贷关系更小的学生群体。美本学费,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是个标尺,经济实力达不到,可以拿奖学金和学贷去够;对于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就只能分分钟“几百万人民币上下”了。
美本学费的迅猛增长,显然并没有影响大多数人读书的决心。如果把大学看作公司,它所提供的教育看作一个产品,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很自然地由买方市场转向了卖方市场。当学历成为必需品,感慨完“真贵”以后,只能说一句“再贵也得付”了。
过往20年间,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新兴科技产业,加之海外高端人才的流入,让美国比中国更早地经历了所谓的“学历通货膨胀”。
30年前,一位通用汽车的美国工人,可以养得起全家老小,孩子争气的话,还能在本科学费上帮他一把。15年前,想要给家人提供体面的生活,也许需要一位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汽车工程师。现在,面对高额的教育支出,也许没有人敢保证一纸文凭的“实用性”了。
这种学历通货膨胀的现象,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同样发生着。当高等教育成为必需品和很多行业的 准入门槛,它所具备的价值已不是短期的回报可以衡量的。我们可以记录和预测学费的涨幅,但我们永远算不清图表以外,高等教育可以带来的真正收益。
支付全额学费的中国家长,很多时候并没有期待经济上的短期回报,不过是希望孩子能接受更适合他的教育,过他更想过的生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有机会开启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出于这样的考量,美本学费也确实不贵,即使一路看涨,该付还是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