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AI 革命与 社会人 的逆袭 2016 年曾被称为 人工智能元年 。 这一年的春天,一场 AlphaGo 与世界 围棋选手李世乭的世纪对战,让 人工智能 这一概
原标题:AI 革命与 社会人 的逆袭
2016 年曾被称为 " 人工智能元年 "。
这一年的春天,一场 AlphaGo 与世界 围棋选手李世乭的世纪对战,让 " 人工智能 " 这一概念几乎一夜之间火遍全球。像科幻小说或电影描述得那样,吃瓜群众们第一次意识到被 " 天网 " 支配的恐惧已经距离自己如此之近;各大科技论坛之上,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变成了是 " 奇点已来 " 和机器人三定律。
然而人工智能这个走入大众视野的所谓 " 新概念 ",诞生至今却早已经超过了 50 年。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尝试通过模拟人脑的方式,赋予计算机 " 智能 "。
在他们看来,人脑识别物体并不是基于明确的规则,而是凭直觉判断。比如我们看到一只狗,我们很明确的知道这是一只狗,但却无法说清楚为什么会知道;事实上,相比于准确定义物体的特征,人脑识别更像是一种特征匹配,而这也是 " 神经网络学派 " 的最初思想。
到上世纪 70 年代,计算机科学家开始研究神经网络在推进人工智能上的可行性,但当时的主流学界普遍认为,神经网络在数学上有局限性,没有前途;因此神经网络学派一直到九十年代都视为边缘地带的 " 异类 ",拿经费、发论文都很困难。
2010 年,斯坦福大学一个叫李飞飞的华裔计算机科学家,组织了一个叫做 ImageNet 的机器学习图形识别比赛,从 2010 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
这个比赛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每年都为参赛者提供一百万张图片作为训练素材,其中每一张图都由人工标记了图中有什么物体。
比赛规则是选手用这一百万张训练图片练好自己的程序,然后让程序识别一些新的图片。每张新图片有一个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而参赛的程序可以猜五个答案,只要其中有一个判断跟标准答案相符合,就算正确。
从 2010 到 2011 年的两年里,ImageNet 比赛中最好成绩的判断错误率都在 26% 以上,但是到了 2012 年,错误率一下子下降到了 16%,从此之后就是直线下降。
到 2017 年,机器识别的错误率已经降到了 2.3% ——这个水平已经超过了人类。
那么 2012 年到底发生过什么,让人工智能技术突然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答案是 " 卷积网络 " 被发明出来了。
那一年 ImageNet 大赛的冠军,是一个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研究组,他们创造性的在传统的 " 输入层 " 和 " 输出层 " 之间加入了几个逻辑层 —— 也就是所谓的 " 卷积层 "。
这个研究团队让每一个卷积层只识别一种特定规模的图形模式,然后后面一层只需要在前面一层的基础上进行识别;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个神经元只需要处理一个很小区域的数据,且参数可以重复使用,这就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在这个新模型中,那些只有一层卷积的结构被称为简单神经网络(左图);而那些有多层卷积的,就叫做 " 深度学习 " 神经网络(右图)。
这个新算法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几乎是一夜之间,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派 " 咸鱼翻身,当家做主 ",从边缘 " 社会人 " 一下成为了正统主流派——今天几乎所有人工智能企业的底层技术构架,全部是继承于神经网络派的衣钵。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来自社会边缘的 " 革命者 " 砸烂旧世界的励志故事。
而 " 卷积网络 " 和 " 深度学习 " 的横空出世,也让新技术的曙光照进现实,人类文明似乎踏上一条全新的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