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技术” 教育学理论可以做些什么?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19-07-23 15:45:56 编辑:莫小烟
摘要: 原标题:对于教育技术 教育学理论可以做些什么?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学理论的显著影响与改变,而且这种

  原标题:对于“教育技术” 教育学理论可以做些什么?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学理论的显著影响与改变,而且这种改变还在持续进行。为什么教育学理论会受此“影响”,发生“改变”?关键原因是“需要”:在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需要”新技术、新媒体与新平台,这种需要的另一种表达是“离不开”。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离开了“信息技术”,将会如何。

  但目前来看,这种需要是“单向”的,只是教育学理论需要信息技术。反过来,信息技术,尤其是“教育技术”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教育学理论吗?这是一直被漠视的“反向追问”和“反向思考”。既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加了“与”字之后的关系,必定是双向式,而不是单向式的影响。

  在教育学界,通过前述的文献梳理,我们几乎没有发现处在信息技术前沿地带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表达过对“教育学理论”的需求,他们似乎是“自给自足的”。如果要寻找理论资源,也会习惯性地从“教育学理论”的世界外绕道而行,奔向哲学、社会学等其他理论世界。同样,我们也难得见到教育学理论界,有对教育技术及其理论发展介入或施展影响的需要,至多“扫视”一下“教育与技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形成一些“基本观点”或“实践策略”,以此影响“教育技术”。但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常常是不屑一顾的,潜意识里将“教育技术学”定位于“只有技术,没有理论”的存在。

  这种“相互漠视”“互相排斥”,以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况,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在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教育学理论由于“无所作为”“无能为力”导致的身影黯淡以致被忽略、被抹去的命运,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改变的动力,依然是“需要”。

  为什么以教育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技术,需要教育学理论?这种“需要”从何而来?如何通过“需要”的产生,建立起从教育学理论到教育技术的关联通道?

  最根本的在于:教育学理论是否以及如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承但责任,承担什么责任,做出何种贡献,并因此而“有所作为”?

  “教育学理论”是一个异常宏大、包罗万象的概念,它是各种教育学交叉学科、分支学科的总和。同样,“信息技术”也早已成为浩瀚的世界。为简化起见,本文分别以其中的“教育学原理”和“教育技术”为对象加以阐述。

  要明了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技术有何作为,首先必须回到原点,追问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教育学原理”?它们有何性质与功能,承担了何种角色?以此为起点和突破口,我们再来寻找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内在关联,进而发现教育学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的改变可能与贡献方式。

  什么是“理论”?有三种方式找到理论的内涵。

  第一种方式,确认理论的成分,即内在构成,将其作为“理论”生成的基本条件,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的知识,就是理论。陈桂生认为,构成理论的成分包括“一系列基本概念、反映不同概念之间关系的命题、对不同命题之间关系的逻辑论证。只是教育实践理论中概念的类型、命题的类型同科学概念与命题有别。这才不失为一种理论”(陈桂生,2008,第6-7页)。由此可知,概念、命题和不同命题之间的逻辑论证,是理论必备的三大成分。

  这种方式的局限在于,三种理论成分如同是理论大厦的建筑材料,似乎材料具备则大厦建成。然而,仅有材料就够了吗?是什么态度、思想或设计思路使这些材料成为理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主导理论构建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第二种方式,找到理论概念的相对面,通过追问“什么不是理论”,来明晰“什么才是理论”。任何概念都有其相对面,例如,“天空”之于“大地”,“教师”之于“学生”,“普通教育”之于“特殊教育”等。

  那么,与“理论”相对的是什么?“什么不是理论?”

  陈嘉映主张,与理论相对的是“常识”,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一,常识是“前理论”的知识,更多是对事实的认定而非对事实的解释和论证,理论要求拿出翔实的论据来证明。常识中也可能包括各种解释,但这种解释与理论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常识不对世界提供统一的解释,而理论解释则是一种系统性或体系性、整体性的解释(陈嘉映,2005,第111页)。其二,常识更多的是“道理”,理论则是“原理”。常识往往就事论事,是只适合于一时一地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道理,理论则是通过一套原理来解释不同领域的现象,以不变应万变。

  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虽然从常识看理论,能够凸显理论的特性,只有具备论证性、系统性、整体性解释的常识才可能成为理论,但还不足以表明理论何以会产生,“理论的性质”不能全然说明“理论的产生”。

  第三种方式,明晰理论产生的根源或动力,即什么使理论得以产生?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前两种方式的局限,它以“如何”的方式,将理论产生的“动力机制”展现出来。在陈嘉映看来,这个动力就是“理论态度”,与其对举的是“理性态度”。这是人类面对世界的两大态度。“理性态度”是一种理智的注重实际和经验的理性选择,或多或少具有功利性的考量。“理论态度”是以抽象的方式对特殊、具体的概括和整合,或者是对抽象的进一步抽象。它内含了两种兴趣:“定义的兴趣”和“抽象的兴趣”。特别是定义的兴趣:“理论兴趣就像定义的兴趣,我们都懂得跳、飞、国家、色情这些词的意思,但很少有人想去定义它们,更少有人能够定义它们。实际上,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定义开始的。”(陈嘉映,2005,第110页)在这个意义上,理论的态度,就是对定义的态度。有没有理论修养,首先看其有没有对定义的敏感和能力。

  如果这么来理解“理论”,那么,为什么选择“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理论”的代表,以及“什么是教育学原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且“迎刃而解”了。

  凡属于“理论”的存在,必定与“原理”有关。

  什么是“原理”?原理之理,首先在于其为“原”理。“原”既有“原初”“本原”之意,也有“原点”之意:原初之点,就是本来的原点。原理性质的教育学,就是教育学的本原之理,原点之理。一般子学科都有“原理”,但只是在其领地之内的原理,如课程论有课程论的原理,教育社会学有教育社会学的原理。此原理只能在其学科范围内适用,未必能通用于其他子学科,成为所有教育学科群共享的“原理”。子学科的原理只能是教育学理论的“理”之一,不能称为教育学的“原”理。

  能够成为教育学“原理”的“理”,必定是具有前提性质的“理”,而且足以成为所有教育学科的“前提之理”,例如,如果不理解“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或者“何谓教育的本质”)或者“什么是知识”等,就难以构建“德育论”“课程论”和“教学论”。这种属于原理性质的问题和讨论,内设着一种要求:各教育学子学科的理论构建无论走出多远,都需要不断回到“什么是教育”之类的最原初的问题上来,无此原理式的理解,学科的理论根基就摇荡不定了。

  既然如此,“教育学原理”可以为“教育技术”提供些什么,贡献些什么,并因此而承担什么角色?

  在“理论”的意义上,“教育学原理”能够为教育技术提供来自教育学的论证性、系统性、整体性解释。例如,“方法论”,其核心是“教育研究方法论”,这是有关研究方法的系统性解释。叶澜主张,“方法论”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以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对象与方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已有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与研究对象性质的矛盾,以构建解决这一矛盾的新理论基础与核心为直接任务,发挥推动相应方法体系整体发展、继而推动人类认识水平质的飞跃和社会实践发展的方法论功能(叶澜,1999,第10-18页)。方法论不仅仅是对方法的总结、升华,更重要的是对方法的反思,尤其是对方法与对象的适切性的反思。

  显然,方法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理论形态,它有三个不同层次: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叶孟理,李锐,2002)。

  从目前来看,“教育技术”领域从来不缺“方法”的创生与运用,它本身就是为“方法”而生的,但缺的是“方法论”,尤其缺乏的是对各种新兴技术与教育、方法与人的适切性反思。

  在“原理”的意义上,“教育学原理”通过回到原点的方式,为“教育技术”提供原理性的解释。

  一是回到“概念原点”。

  “概念”既是理论的构件,也是理论的基石,因而也是一种“原点”。在这里,原点性的概念分别是“技术”和“教育”。作为“原点”,意味着:怎样理解“技术”的概念,就会有怎样的技术;怎样理解“教育”的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怎样理解“技术”与“教育”两个概念的关系,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技术”。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哲学家,还是米切姆(Carl Mitcham)、邦格(Mario Bunge)这样的技术哲学家,都以哲学的方式,对“什么是技术”提供了来自哲学的“原理性解释”。例如,在海德格尔眼里,技术是一种“设置”,其本质是“座架”,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解蔽方式”(海德格尔,2005,第10页)。又如,邦格在《技术的哲学输入与哲学输出》中认为:“技术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现实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转引自顾建军,2018)他们带给教育技术的是对“技术”的洞察,提醒人类不要在“技术”的本质上陷入迷雾、走入歧途。教育学原理返回的是“教育”这个原点,它力图明晰“教育的真谛”,明了“教育”何以可能与“技术”联结在一起成为“教育技术”,进而提出一种警示:“教育”才是“教育技术”的起点与魂魄,不要以为“有了技术,就会有教育”,也不要认为“有技术,没有教育”,致使技术“魂不守舍”“失魂落魄”。

  二是回到“价值原点”。

  弗里德里克·弗雷(Frederick Ferre)指出:“从根本上说,技术是需要和价值的体现”,“技术一直是事实与价值、知识与目的的有效结合的关节点”,“如果缺少了价值,我们将永远不会产生出使用知识的动机。可以说,价值和知识是每件人工产品的基本成分”(格里芬,1998,第200页)。邦格也将价值性知识纳入技术的范畴,认为技术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的与社会的事物与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转引自顾建军,2018)。

  在教育技术的世界里,“价值”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原点意义”:无论是何种教育技术的理论或实践,都是以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为前提和起点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迄今为止,有关技术的经典分析维度,如传统的器物维度、技艺维度、认知维度、过程维度,现代的知识维度、文化维度、意识形态维度、意志维度等,以及“物性、人性、知性、活性”等维度(顾建军,2018),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维度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价值维度出发看技术,会引发不同的技术观,形成不同的技术理论。同样是理论之“理”,“价值之理”是理中之理,理后之理。

  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看,对技术的分析需要有“教育之维”,它的实质是一种“教育尺度”。这种尺度的形成和运用来自于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教育就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人的生命健康、主动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能否促进并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成为“教育尺度”衡量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参照系和标准(李政涛,2012)。

  在已有分析技术的价值之维中,最缺的是基于教育尺度的“教育之维”。

  海德格尔看到了技术的人性内涵,看出了技术的功能、结构、形态携带着丰富的“人性”,但他只是到此为止了。哲学家的角色和身份,让他在“技术”中看到了“人”,但没有看到“教育”,没有看到技术的教育内涵、教育价值,或者说,技术的“育人价值”。这恰恰是“教育学原理”视域的独特之处,它展现了自身理解技术的教育学方式:不仅把“人”确立为技术领域的起点和核心,并试图提出并回答信息技术时代的“理想新人”的特质,进而把人与教育联系起来,主张“技术具有育人价值”。如同米切姆所言,技术蕴含着育德、益智、审美等丰富的育人价值(转引自吴国盛,2008)。

  以此为基础,教育学原理还进一步对“技术”提出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好的技术就是能够促进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充分实现育人价值的技术。教育技术的根本目标和最大价值,是具有并不断产生“可能性”,即教育技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对于技术的“人性内涵”只有在“人的可能性的挖掘与实现”这个角度上进行认识,才真正得“教育的要领”。建立在这种技术之上的最好的教育,是能够在技术的设计和运用中呈现人的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教育,这是得以将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充分变为现实性,并向技术召唤、发掘、解放出更多可能性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有效规避马尔库塞所批判的那种“异化”:“技术的解放力量转而成为了解放的桎梏”(马尔库塞,1989,第42-45页)。

  因此,最好的教育技术,不是限定人的技术,而是向人的生命成长的多种可能性开放的技术,是在技术的运用中呈现生命活力,进而实现在虚拟课堂讨论中,仍能维持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精髓的技术。换言之,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精髓的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技术,不仅通向“理想新人”,而且通向“理想社会”。如同芬伯格所言:“一个发达社会的教育技术可以通过教育的对话来形成,而不是由以生产为导向的自动化的逻辑来形成。”(芬伯格,2005,第163-164页)

  这就是教育学原理可以贡献的“教育之维”:设计教育技术,就是设计人的生命成长。它以自己的方式,促使教育技术回到“人”和“教育”的概念原点,在技术领域里重新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同时,也回到“人、教育与技术”的问题原点,在“理想新人、理想教育和理想技术”之间建立起了内在关联。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原理所提供的最重要的价值维度,不只是“人之维”,也不是单纯的“教育之维”,而是人、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之维”,这一关系构成了教育技术理论或者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价值逻辑”。

  三是回到“思维方式”原点。

  任何概念、范畴、问题、观点和价值,都离不开特定的思维方式。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其本身就蕴含了思维方式:“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式方法的集合”(禹智潭,陈文化,1998)。此外,对技术的创造和运用、理解与分析等,也涉及多种思维方式,并由此生成了“思维原点”: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技术理论方式与实践方式。

  原理性的思考往往有对“思维”的敏感和洞察。前面所述的“方法论”思考,也蕴含了对每一种方法、每一个概念与问题、每一类知识形态的提出背后蕴藏的“思维方式”的探究。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机械静态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非此即彼思维和实体思维等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将会被互动创生思维、综合融通思维与智能思维①所取代,思维的情境性、交互性、丰富性、灵活性、生成性将更为凸显。

  除此之外,就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而言,从学科的角度看,至少存在三种思维方式:

  一是技术学式的思维方式。它的重心放在设计和研发新的教育技术上,努力将技术成果充分运用于教育。技术学也有思想,但由于它的焦点定在技术本身的开发和使用上,因此是为技术而技术的思想。它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思维,其中包含了技术理性,但“技术理性”并不必然走向或带来“技术理论”。

  二是哲学式的思维方式。它的使命在于对技术进行反思和批判,而不是开发和使用。典型代表如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展现技术的弊端,为人类提供警诫,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基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性思维”。

  三是教育学式的思维方式。它的独特性在于其关注的焦点放在“人的改变”这一“原理性的问题”上,因而它的提问方式,首先表现为一种典型“原理性思维”:当技术这一普遍之存在进入教育领域,具化为教育技术时,教育中的“人”有何变化?教育技术如何应对和引导人的变化?在这种思维方式观照下的技术,通向的是人的生命成长,进而通向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其次,它是“转化性思维”,把技术实践转化为教育实践,即通过挖掘信息技术的教育内涵、教育价值与教育力量,把技术的力量转化为教育的力量,把技术变成属于教育、为了教育、在教育中的技术。最后,它是实践性思维,这种实践,是一种“生命·实践”(叶澜,2015),即促进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实践。这同样是一种转化:把技术实践的过程,变成“生命·实践”的过程。

  通过持续不断地返回原点,与哲学一样,教育学原理承担了教育技术的警醒者、守护者、引领者和解蔽者等多重角色,警醒技术带来的“弊端”,守护始终不变的“生命价值”,它同时还试图引领技术通向“生命成长之路”,并在此过程中为教育技术“解蔽”。

  与技术一样,理论也是一种解蔽方式。不同的理论方式、思维方式落到“技术”和“教育技术”之中,其实都是对技术的不同解蔽方式。技术学的解蔽,是为技术立法,确立“技术标准”,进而通过制造新技术,不断为技术敞开新的可能性。哲学的解蔽方式,是确立“人性标准”,通过反思和批判,展现技术的弊端。教育学原理的解蔽方式,是为教育技术立法,确立的是“教育标准”,它更多是通过“教育行动”,以“生命·实践”的方式来解弊,为人的生命在教育技术中的发展,拓展并开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解蔽,同时也是开启。本文试图解决的“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的关系,是一个宏大艰难的问题,我们目前所做的,只是一些尝试性的开启。期待更多的后来者涌入其中,共同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追问变成一条道路,变成“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的交互生成之路”。毫无疑问,无论对于信息技术,还是对于教育学理论,这都是一条充满发展前景的创生之路。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武大雷军班100%具备保研资格 配备最优师资力量,实行
武大雷军班100%具备保研资格 配备最优师资力量,实行

原标题:武大雷军班100%具备保研资格 配备最优师资力量,实行小班教学 据武汉

快资讯2024-04-11 17:05:21

 官方:一批省会高校,落户县城!
官方:一批省会高校,落户县城!

原标题: 官方:一批省会高校,落户县城! 近日,庐江县与安徽新闻出版职业

快资讯2024-04-10 19:24:31

东莞高中引进香港高中教学体系,学子可参加“香港高
东莞高中引进香港高中教学体系,学子可参加“香港高

原标题:东莞高中引进香港高中教学体系,学子可参加香港高考 东莞市海逸外

快资讯2024-04-10 19:18:36

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

全国第一所!新大学,提速!
全国第一所!新大学,提速!

原标题:全国第一所!新大学,提速! 近日,中建八局二公司参建的空天信息

快资讯2024-04-08 18:08:17

北京大学,公布重要院系排名!
北京大学,公布重要院系排名!

原标题:北京大学,公布重要院系排名! 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

快资讯2024-04-07 21:05:17

亲历南昌雷暴大风天气的大学生:风雨突然破窗灌入教
亲历南昌雷暴大风天气的大学生:风雨突然破窗灌入教

原标题:亲历南昌雷暴大风天气的大学生:风雨突然破窗灌入教室 4月2日17时许

快资讯2024-04-04 19:31:30

211高校,将拆出2所新大学!
211高校,将拆出2所新大学!

原标题:211高校,将拆出2所新大学! 河南郑州即将迎来两所本科院校。 河南音

快资讯2024-04-04 19:25:29

一系列新政实施 澳洲学签发放量暴跌35%
一系列新政实施 澳洲学签发放量暴跌35%

原标题:一系列新政实施 澳洲学签发放量暴跌35% 澳大利亚政府本周宣布,由于

快资讯2024-04-01 22:57:11

“救命”“打人”可触发警报!多地学校厕所安装防欺
“救命”“打人”可触发警报!多地学校厕所安装防欺

原标题:救命打人可触发警报!多地学校厕所安装防欺凌装置 校园欺凌现象备

快资讯2024-03-31 2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