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音频付费的天生缺陷 喜马拉雅是如何解决的? 格隆汇财经早餐在《喜马拉雅,我该怎么相信你的前途》一文中提到: 碎片化、同质化、非标化是知
原标题:音频付费的天生缺陷 喜马拉雅是如何解决的?
格隆汇财经早餐在《喜马拉雅,我该怎么相信你的前途》一文中提到: “碎片化、同质化、非标化”是知识付费逃不过的先天缺陷。喜马拉雅的内容付费,走的是流量模式,当付费内容的风口渐渐过去时,整个音频市场行业也逐渐进入瓶颈期,用户将会对 “碎片化、同质化、非标化”的内容失去信心。
“同质化”问题的根本在于,主播及其背后的团队是否能持续输出不同的内容。
殷启明在向刺猬公社谈到主播面临的困难时,也提到也提到了这一点。
对于一个主播,特别是中头部以上的这些主播,能坚持长期输出内容,难度很大。知识付费领域经常用“透支”来评价主讲人输出能力的下降。
这些中头部主播的输出能力,代表了喜马拉雅作为行业头部提供内容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头部主播,也为了保持平台整体的竞争力,喜马拉雅为这些主播提供了“制作人”和“经纪人”两种服务模式。
制作人是“锦上添花”,面向的是最头部的主播,为节目做深度赋能,例如确定内容格调框架,做好后期处理;经纪人是“雪中送碳”,更加适合中部的潜能主播,在主播的踌躇期间引导他往“高处”走,基于平台的各种资源做整体的赋能。
如果把目光限制在自己平台难免会固步自封,所以喜马拉雅也一直在积极拓展多边合作。
喜马拉雅会寻找更多的第三方内容生产机构、争取新的版权和IP,去形成一种捆绑式产生最后的这个节目输出。在北京的分公司就有专门负责明星IP合作的部门。
谈到另外两点缺陷,音频内容“碎片化”和“非标化”的天生基因其实很难去“矫正”,更重要的可能是去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实现变现。
殷启明直言,商业变现模式是最大的挑战。不同于以播客为主的国外音频生态,国内的声音经济拓展了播客行业的外延,发展出以音频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但是音频领域的整个商业模式是有待开拓的。
喜马拉雅跳出了内容付费,转向去打量“音频”的主意。
广告创意撮合平台蜜声和声音任务撮合平台喜配音,都是喜马拉雅对新商业模式的尝试。
蜜声通过增加广告收入的模式来为主播创造更多收入,通过平台派给主播微任务去接单接广告,在声音中进行植入和创意露出。喜配音则通过平台拿到内容版权,由主播来接单去录制。两类平台的运营模式类似于“滴滴音频”,通过派单接单的形式,可以为大量主播提供更多收入来源,同时也省去复杂的环节,提升了运营效率。
转移“碎片化”和“非标化”的另一个方式,是找到更适合“碎片化”和“非标化”的场景。
为了适应更多适合音频内容的场景,喜马拉雅搭上人工智能的顺风车,充分利用了“车载”和“居家”两类音频内容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
在去年12月24日凌晨,喜马拉雅全新推出的小雅Nano限量开售,仅40个小时后,首批10万台小雅Nano已全部售罄。今年3月18日,喜马拉雅推出的会员智能音箱小雅Nano多彩版仅用8小时售罄20万台。
音箱和喜马拉雅VIP会员进行了捆绑,不仅打通了会员内容库,还有10000+以上的音频内容不对外开放,只有小雅可以听。
7月11日,艾瑞咨询刚刚发布了《2019年中国车载音频营销价值研究报告》。从近年来活跃车载媒介用户收听的车载媒介类型看,移动音频APP已经超过传统调频广播,成为跃居第二的车载媒介类型,增速十分迅猛。
人们在开车路上不再偏爱传统的调频电台,而是更喜欢打开喜马拉雅、得到、蜻蜓FM等一系列网络音频App,收听特定的音频内容。
汽车 、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用户目前超过3000万,喜马拉雅没有告知刺猬公社智能硬件的营收增长情况,不过,人们对智能硬件在特定场景的需求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
接下来,喜马拉雅将面向to B端发展,借助小雅OS系统开放的数据及运营服务,帮助行业合作伙伴完善其产品的内容体验、增强用户粘性。
一切都是为了内容
2019年6月,喜马拉雅和同品类的荔枝、企鹅FM等音频类App遭遇下架。
官方暂未说明下架原因,不过归根结底,无论是监管层面还是付费用户,对音频平台的内容要求都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
如今,喜马拉雅不仅要和其他在线音频平台竞争,还要提防其他类型平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音频无法改造成视频,但从视频提取音频内容常见且易操作。高晓松的视频节目《晓说》,就曾以音频的形式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播出。 殷启明向刺猬公社表达了自己的危机感,许多视频影视的平台,已经逐步开始通过降维的方式进入到整个音频领域。
“视频的平台完全可以把音频内容看作一个有待于开垦的一块新领域。”殷启明告诉刺猬公社,“而一旦实现降维之后,他们的专业能力会明显地体现在内容制作上面。”
最后的竞争,还是逃不过优质内容的比拼。
喜马拉雅平台已经呈现出“音频+X”的多元生态发展,未来,他们希望通过优化平台的环境、商业模式、闭环链条,吸引更多的优质内容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