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AI课程进中小学 设备依然骨感基础还需加强 现在似乎什么教育产品都可以跟人工智能挂上,校长老师们想接受,但又不敢接受;怕接受晚了有问题
原标题:AI课程进中小学 设备依然骨感基础还需加强
“现在似乎什么教育产品都可以跟人工智能挂上,校长老师们想接受,但又不敢接受;怕接受晚了有问题,接受早了也有问题,处在两难的境地。”在6月12日的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雄安论坛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如是说。
提出至今,人工智能课程在中小学如何落地?曹志祥认为,人工智能课程与以往学科不同,是先从硬件、从企业出发,并在探索中完善课程设计与规范。
以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为例,其作为较早引入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在一年多的摸索过程中形成了1.0版本的人工智能课表,并围绕此开展系列教学。不过在目前,还没有人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围绕它的困惑也不在少数。
先进校,再谈规范与设计
“以前有一套思路,只要有了国家政策,比如劳动教育、德育,都是先有要求,然后制定标准、编写教材、教师培训,最后进入到中小学。”曹志祥说。
人工智能课程进入中小学的逻辑与其他学科不同。
曹志祥认为,人工智能进入中小学需要走另外一条路:先有物化的环境、设备和技术,再进行规范设计。如果走传统的程序,课标及教材的修订编写速度,很难赶上技术的迭代速度。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
不过,曹志祥也表示,如今被冠以人工智能之名的教育硬件,是否真正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还需要界定、厘清和批判。
“学校里有很多设备产品,我们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标准,不适合的技术产品就不能进来。”曹志祥说。
曹志祥以人工智能实验室为例,有企业报价两百多万一间,有的只需三五十万。他表示,学校在购买的过程中,除了适用性外,还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贾积有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有很多硬件产品,但更重要的是理论上的突破,而理论突破需要借助数学思维的培养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还是要重视数学这一基础学科。
如今的情况是,学校不仅担负着引进合适的技术与装备的责任,还需将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硬件配套,落地为课表上的课程。
“设备依然骨感,基础还需加强”
一年前,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原雄县第二小学)开始了人工智能课程的试点。校长张文峰表示,一年内,学校实现了“空间1.0”到“课程1.0”的转变。
雄安校区一位现场展示的老师说,智慧教育、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科普等概念非常理想化,但当智能教育落到中小学课程中时,却必须“面对现实”。
以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为例。首先,雄安校区规模大,每个班级学生可达70人,3位老师需要负责58个班级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教学,师生比不均衡。其次,人工智能课程并非主课,老师也面临“主业与副业”的选择;最后,学校的信息化装备依然骨感,基础还需加强,一些软件在信息教室的电脑上运行并不顺畅。
“今年刚入职的王老师主业是学校的会计,在学校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接手了无人机社团;小佳老师(音)负责学校所有电教设备信息维护,同时也负责教编程。即使在这种状态下,老师还是渴望有培训的机会。”展示老师说。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