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为未来选拔人才 孩子需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框架?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江苏卷和浙江卷很有特点。江苏卷题目是论五味调和,与未来年轻人
原标题:为未来选拔人才 孩子需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框架?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江苏卷和浙江卷很有特点。江苏卷题目是论五味调和,与未来年轻人需要培养和践行的团队协作、共享共赢,是同一个思路;浙江卷从写作和读者视角出发,提出是为读者写作还是为自抒胸襟的写作,没有对错,却强调思辨,暗含生活中很多的选择都需要做出取舍,也是上乘的考题。
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派珀特说,“教师的责任应该为创造提供沃土,而非传授现成的知识。” 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未来?中国转型需要什么样的下一代?当中国经济从追赶转变成创新时,我们需要的恰恰是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在复杂未知环境中做出独立判断的创新型人才。
为未来选拔人才,应该专注于三点:面向未来快速变化复杂未知的环境,孩子需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框架?在求真与务实两方面,如何让孩子能真切表达?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如何运用思辨力?
芬兰的高中会考,也算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专注于考察学生的成熟度(18岁是成年人了),会着重考察学生是否能面对并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比如,失业了该怎么办?体重超标,节食能解决问题么?同时在考试中要求学生能讨论涵盖面很广的各种议题:从政治、体育伦理、性、到软性药品、流行音乐等等。考察学生的成熟度,一方面要贴近他们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能贴近真实的生活,有感而发。
新书《学习的升级》中,特别强调,现在的孩子都是数字原住民,也就是捧着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人,他们 不缺乏信息的获取,需要去培养的恰恰是如何帮助他们在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解力,把科技还原成理解复杂环境的工具,而不是分散他们注意力的玩具。
这个时候,贴近孩子的视角,就是要讨论他们感兴趣,他们能够理解的课题。《学习的升级》中一再强调,教师应该为知识提供背景(context),尽可能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世界建立起相关性,教孩子将对世界的新的理解与批判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最终带领他们去发现、理解和创造新事物。
语文作文是标准化试题中为数不多的开放性问题,怎么让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做到既检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又考察他们的逻辑思维力,还能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打开思路,体现创造性思考,值得深入思考。
或者说,作文题要回答的是,未来语文需要去承载什么?我想,可以从三个方向加以思考。
首先是文学性。文学性,一个关键点就是怎么能让孩子对文学,尤其是文学经典感兴趣,并能从文学中汲取养分,运用于现实之中。创造性的老师会让孩子用当下熟悉的工具去还原名著里的场景。比如说,在讲解莎士比亚名著的时候,有美国老师就会鼓励学生重新创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些剧目,让主角们用推特(Twitter)互通讯息。这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给他们提供“新瓶装旧酒”的机会。
想象一下,如果某省的考题是改写《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篇,体例不限。学生可以假设宝玉与黛玉在微信上怎么聊刘姥姥,或者以平儿的视角写一篇微信帖子。这样的试题,一定不乏创意,却也能推动学生对经典的深入理解。
其次是话题性,挖掘那些贴近孩子可以理解,同时又能应用到对现实世界议题分析的话题。
比如可以从孩子身边的议题着手。是否应该限制高中生用手机?或者换个角度,高中生用手机,在哪些场景中应该限制?每天需要加上总时长限制么?
也可以从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切入。漫威的电影《复仇者联盟4》在中国刷新了票房记录,孩子贡献了最大的票房。选择一个复联人物,描写你为什么喜欢他?或者你对复联这种好莱坞大片不断出续集的模式怎么看?
第三是思辨性。从不同视角讨论一个具体问题,能更好地发掘出孩子的思辨性。
比如,阅读一则短文:中国外卖蓬勃发展,但是也导致与外卖相关的塑料用品用量的激增,外卖产生的塑料垃圾成灾。写下你的评论,应该怎么去看待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副产品?作为一名学生,你会选择:1)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抵制外卖。2)同意每单外卖增加五元钱,捐献给国家塑料垃圾处理基金。3)外卖塑料垃圾激增是企业商户的责任,与消费者无关,我会继续叫外卖,不用付任何责任。4)其他回应方式。请阐明理由。
这些恰恰都是面向中国未来需求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视的。虽然短期内无法改变高考这样标准化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但是仍然应该在高考所考察学生能力框架中更多去强调满足未来需求促进孩子思辨的元素,而不是那种很容易抄袭模仿的八股。要知道,在数字时代,八股的组合,对于孩子而言,容易得多。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