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月3日消息,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其中提到要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
1月3日消息,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其中提到要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等内容。
在实施学校科学教育提质行动方面,措施提到要健全科学课程体系,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教材,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
要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真实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研制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和学习任务单,推出一批科学类优秀课程教学案例。强化学校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
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探索贯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性、跨学科、整合式教育模式,探索融入必要的艺术、人文学科元素。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鼓励学校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融入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要素,培养学生包括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在内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创新人才发现培育行动方面,措施提到要升级青少年创新学院,探索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段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建立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构建面向全体的发现培养机制。坚持面向人人,做大培育“苗圃”。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形成以“两节两营”为支撑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探索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新载体。坚持“有组织”培养,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建立有科学家潜质学生的成长档案,持续开展跟踪支持。支持高校引领科学教育发展。鼓励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更好衔接。支持高校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等
在实施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方面,措施表示要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支持在京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加强科学教师培养。配齐配强科学类课程专职教师,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等专项培训。
要全面强化专业引领。加强科学类专职教研员队伍建设,开展骨干教研员培训,探索科学类课程及教师的多元评价机制。要建设科学教育专家团队。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 1 所科普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