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100亿!《哪吒2》背后是一个新系统的胜利 100亿! 《哪吒2》到底做对了什么? 是因为赶上了传统文化的热度,押对了哪吒这个家喻户晓老少都爱
原标题:100亿!《哪吒2》背后是一个“新系统”的胜利
100亿!
《哪吒2》到底做对了什么?
是因为赶上了传统文化的热度,押对了“哪吒”这个家喻户晓老少都爱的超级大IP,还是因为精益求精的制作和尊重观众的故事讲述,抑或是导演饺子的才华和执着?
今天的文章来自知名媒体人马江博,他 将在今年4月正式主讲博雅《给孩子的国内新闻》,他提出了一个新观察:《哪吒2》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创新系统的胜利。
博雅小学堂APP 《给孩子的国内周刊》已更新本期内容,欢迎收听。
今天我想和你们聊一聊电影《哪吒2》,因为这部电影实在太厉害了,只用了 8天半就打破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
2月13日,总票房已经突破100亿元。我自己是已经二刷了,同学们都看过了吗?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
我想和大家解释,为什么《哪吒2》堪称一个里程碑,它背后戳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关键问题,以及面对这个问题《哪吒2》突破了什么?我也会带大家一起去看到《哪吒2》这部电影成功背后更大的本质,它其实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在“创新系统”上的胜利。而这其中,我也会穿插给孩子们讲讲包括逻辑验证在内的几个重要思维的讲解和训练。
01
一个堪称里程碑的新纪录
我们先来看看百亿票房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此前国内票房纪录是由2021年上映的《长津湖》创造的,总票房是57.7亿元。从不到60亿,一下子提升到百亿级别,就像把百米纪录一下子缩短了三四秒,这是不可思议的成绩。
我列几个数据你们就能更有感知:100亿相当于印度全国一年的总票房,要知道印度可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啊!也就是说, 全世界除了中国和美国,任何一个国家一整年电影的总票房都赶不上《哪吒2》这一部电影。
事实上,目前看《哪吒2》最后有可能排进全球电影票房榜前十,甚至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
而全球电影票房榜前60名里,除了《哪吒2》几乎都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此外,它还是 全世界唯一一部在单独一个国家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此前不论是《阿凡达》还是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都没有做到过。
另一个重要的标杆意义是,它也将是史上第一个达到上述目标的 非英语电影,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将是一个里程碑节点,至于背后衍生的更多关于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的意义,就不多展开了。
而它创造这一系列纪录的时间节点也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电影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危机。
我先用一分钟时间,帮大家快速梳理一下前因后果。
2009年,《变形金刚4》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保持11年之久的票房纪录,国内电影市场开始快速发展。
2010年,《阿凡达》成为第一部票房过10亿元的电影,中国全年总票房第一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这一年国内数字银幕数量达到4000块。
之后几年,各地的电影院是一家接一家地开,现在全国银幕总数已经达到8万块。对,从4000块增长到了8万块,足足20倍。
电影票房当然也在增长,只是增幅没有这么大。2019年,国内总票房达到顶峰,有640亿元人民币。之后,受疫情影响,2020年和2022年的票房都非常惨,2023年,好不容易恢复到550亿左右。
但是突然之间,危机来了,2024年一整年没病没灾,但是电影票房却大幅下跌到425亿,很多影院在这一年被迫关门停业。
所以这次《哪吒2》的高票房,可以说给全国的电影院加了一个大大的血包。很多电影院迎来了久违的满座,在河南周口,有家商场都已经倒闭了,商场里的电影院却坚持营业,一直在放映《哪吒2》。甚至河南省人民会堂的千人大礼堂都开始放映《哪吒2》了。
但是一部电影再火,也不可能养活电影产业一整年。其实《哪吒2》的高票房更重要的意义,是证明了此前一些业内人士的判断是错的,而 证明这个错误,非常重要。
02
《哪吒2》戳破了那些“借口”
此前关于电影票房下滑,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看电影了,有几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不少业内人士说是因为消费降级,大家工资降了,工作机会少了,买不起电影票,所以不看电影了,也就是大环境不行。
如果是这个原因,对应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让更多人赚到钱呗。那这件事电影行业自己能解决吗?显然不能。
这个观点的逻辑是大环境不行,影视行业也是受害者,要想不赔钱,没别的办法,只能少拍新电影,以及每部电影减少投资。
同学们注意了,接下来我就要介绍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方法了。我们要想判断一种观点是对是错,可以先假定它是对的,以它为前提,往后推结论,如果最后推出一个明显有问题的结论,那就能证明这种观点是错的。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运用的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你不是说自己的矛可以刺穿所有的盾,自己的盾可以防住所有的矛吗?好,我先假定你说的都是对的,那用你的矛刺一下你的盾会怎么样?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思维方法来验证一下这个观点。我们先承认确实是因为消费降级,人们不愿意花钱看电影了,那这个逻辑导致的是大家应该在所有的文化娱乐方面都舍不得花钱了,文化娱乐产业的收入都应该下降。可是和电影最接近的现场演出,比如演唱会、脱口秀、旅游景点的歌舞表演等等,票房总收入在2024年可是大幅度增长的,总额甚至超过了电影总票房。
所以同学们你看,用这种思维方法,简单往后推两步,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
这时候,有人提出了第二种观点。他们说,就是因为其他娱乐方式把钱都赚走了,比如前面说的演唱会,还有网络游戏、短视频,桌游、露营啥的,把大家的时间和钱都赚走了,所以电影票才卖不出去的。
概括一下,就是对手太强大了,已经打不过。那对应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打不过就投降呗,不赚钱的电影院趁早关门,然后也是少拍新电影,少投资。
接下来是第三种观点,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说,2024年票房不好,是因为爆款电影少,能获得观众口碑的中小成本电影也少。简单来说,不是大环境不行,也不是对手强大到不可战胜了,而是电影行业自己不行。
而《哪吒2》给出的答案,最终证明了第三个观点:就是不是大环境不行,也不是对手强大到了不可战胜, 而是电影业自己不行。
别小看这一句话,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地找到问题。尤其不要自己骗自己,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否则你将陷入南辕北辙的境地,甚至是恶性循环。
既然是电影业不行,自己没能做出好作品,那么怎么才能做出一个好电影?
我们继续用《哪吒2》的成功来剖析,看看他们做对了什么。
03
《哪吒2》到底做对了什么?
说做对了什么,是件很难的事,因为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往往是很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合并同类项”,也就是 找到最大“公约数共识”。
首先,有人觉得《哪吒2》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赶上了这几年中国传统文化热度。比如古风歌曲的流行,再比如去年大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证据就是,票房最高的二十部国产动画电影里,除了《深海》《大鱼海棠》和八部《熊出没》,剩下的十部全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其中又有五部是从《封神演义》的故事改编而来。
而且《哪吒2》 把传统文化做到了超级自然和极致,我们在每个场景、每个人物身上都能发现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哪吒衣服上的火云纹刺绣、觉醒时敦煌壁画风格的飘带、结界兽的三星堆元素、玉虚宫的飞檐斗拱、碧玉神鸟等等。
电影的配乐也从传统民乐中吸取灵感,为了实现宝莲盛开时的仙乐飘飘的效果,采用了侗族大歌;为了展现天元鼎启动时的压迫感,使用的是蒙古呼麦。
但也并不是形式上贴合了传统文化的主题并做到极致的就一定能火。《哪吒》系列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 对传统文化IP进行了成功的改编和拓展,简单说就是创新,而这个创新,才是这关键的20%。这背后的另一个思维,就是同学们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找到关键的 决定性因素,但凡叫决定性因素的,一定不是很多条,而是少数几条甚至一条。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范敏对《哪吒2》的评论我觉得是比较准确的,他说:“近年来,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IP再创作的动画电影。那些好的改编…… 能引起当代人的广泛共鸣,才是好故事。”
事实上,我们印象中比较有共识的哪吒形象,就是这样经过一代代人不断加入符合时代精神,能够引发此时此刻大家共鸣的元素融合出来的,这和最开始的哪吒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197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就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哪吒打夜叉是为了救下小女孩,这个行为体现出我们一直推崇的侠义精神;面对天庭问罪,哪吒高呼“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又展现出舍身救人后有担当的一面。
1979年《哪吒闹海》动画
这些改编时加入的新元素一点点积累起来,让哪吒的形象从早期文学作品里天性喜欢打打杀杀,进化成了既有个性也有担当,变得越来越有人性,越来越像个让人喜欢的英雄,也越来越有魅力了。
而导演饺子创作的《哪吒1》和《哪吒2》这两部电影,又给哪吒注入了更现代的元素。从第一部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第二部,“难道你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试试”,哪吒身上有了像孙悟空一样的反抗精神,而且魔丸转世的身份设定,调皮冲动爱惹事这样的小缺点,也让他的形象亦正亦邪,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电影对其他人物的改编也都很有心思。比如,李靖不再像原著里那样冷酷无情,而是变成了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愿意陪孩子踢毽子的有血有肉的父亲;申公豹的形象更是在第二部得到了彻底的升华,导演饺子通过巧妙的悬念,让很多观众误以为是申公豹屠戮了陈塘关,等看到真相显现的一幕,观众切身体会到“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句话的分量。
我们能在剧情中看到友情、成长、误解、成见、背叛、母爱、不屈……总结一下,这就符合了前面说的标准——能引起当代人的广泛共鸣,是个好故事,而 电影,本质上就应该是个打动人的好故事啊。 这才是核心,而哪吒的电影,就是抓住了这个核心而已。
关于讲故事这个话题,回头我会找机会详细说,AI时代,会讲故事,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必备技能。
这里有个小交流:这部电影中哪段情节、哪个人物引起了你的共鸣?如果你还没看过,也可以谈谈其他动画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
04
一个“创新系统”的胜利
我们前面讲的这些电影吸引人的点,都是内容层面的,能吸引观众买票观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震撼的视觉效果等等,我们称之为“ 电影工业化”的东西,而这方面,是《哪吒2》最大创新点,也是其成功的本质。
《哪吒2》中登场的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整部影片特效镜头有近2000个,前前后后一共制作了5年,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有4000多人,总共花了5亿元。
这么多人当然不可能都是电影制作公司的全职员工。片尾的感谢名单一共列出了138家国内动画公司,4000人指的是这些公司里参与过这个项目的所有人。
实际上,动画电影是最能体现“电影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领域。我们可以把制作一个动画电影类比成修一条高速公路,你是不可能从起点开始,沿着路线一公里一公里地一直修到终点,这要修多少年啊。
所以最高效的方法是画好图纸,列出标准,比如路面要修几层,每层有多厚,用什么材料,然后把整条高速公路拆成一段一段的,比如说100段,同时开始修,这样才能尽快修完。这100段的工人也不可能都是自己招聘,不然修完这条路之后,让所有人一起等着下一条公路开工吗?通用的办法是找100家公司分别修,他们干完就去接其他工程了,等你规划好下一条高速公路,再找他们一起修。
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也是这样。导演饺子自己的制作公司叫可可豆动画,团队只有200多人,主要负责编剧,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场景草图、想好每段情节要怎么演,然后就分包给这100多家制作公司去制作。这200多人的团队,最重要的是前期的创造力,以及对整个项目、对外包方的项目管理能力。
创意是第一步,是基础,而最后的项目管理能力,则直接决定了结果的实现,而 项目管理最核心的是如何确保水准的统一,同时调动所有人在统一标准下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精益求精,自然整体就保证了高水准,背后是 “系统思维”在起作用。
导演饺子
比如,《哪吒2》中福州一家动画公司负责制作玉虚宫,导演饺子要求玉虚宫的云纹浮雕,所有图案雕刻的深浅都要一样。为了让最终的效果更有中国特色,这家外包公司参考了很多和田玉雕文物,还特意去了解福州的传统雕刻工艺,最终呈现出了晶莹剔透的宫殿效果。
也有很多同行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技术,土拨鼠的皮毛效果是制作《熊出没》的方特动画制作的,哪吒的妈妈化成仙丹时的水墨色彩效果是《深海》的制作团队制作的。这样精雕细琢,各个制作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比如哪吒为破穿心咒撕裂肉身的场景,虽然最终影片呈现时长仅10秒,但制作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所以,《哪吒2》的胜利,是导演的胜利,是故事的胜利,是中国文化的胜利,背后更是中国新一代年轻的电影人,电影工业化能力创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