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教室即城市城市即教室 城市空间与教育创新的边界何在? 我们生活的城市能够成为培育新一代人才的教育空间吗?我们的教育空间可以经过设计实
原标题:教室即城市城市即教室 城市空间与教育创新的边界何在?
我们生活的城市能够成为培育新一代人才的教育空间吗?我们的教育空间可以经过设计实现更复合的教育功能吗?
3月27日,来自建筑设计领域与教育领域的诸多从业者就这两大问题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谈。这场名为“创新教育空间的设计:作为教室的城市/作为城市的教室”的工作坊是2019年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的一部分,旨在讨论如何推动中国本土社会创新实践。
以下是现场部分分享内容精选。
教室即城市,城市即教室
“我觉得城市空间是最适合让人去学东西的。”位于北京的建筑设计机构众建筑联合创始人臧峰说。他与团队将这句话拆解为三个维度:第一,把空间的功能混合起来;第二,让空间更加开放;第三,采用集群形式。
众建筑在2018年主导的深圳福强小学项目上实践了他们对于城市空间和教育创新的理解。这个项目被众建筑形容为是将福强小学改扩建成一个向城市开放的STEAM校园。
众建筑的改造策略示意图
众建筑首先通过旋转操场让城市干道与学校教学区有了一个过渡隔离,再通过改建楼体补全了标准教室、老师办公室、学习区域等学习功能。最后,通过扩建楼体,众建筑让校区呈现出向城市生长的状态、让教育呈现出向城市开放的状态。
STEAM校园的特点则主要通过混合空间来承载。在综合了多项功能的混合空间里,体育、艺术、科技、阅读等活动都可以共生共存。“我们觉得混合性可以让教育行为的发生方式也变得多样。”臧峰说。
从策展介入城市:“福田新校园计划”
2018年,深圳市规土委福田局发起“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首批将对8所中小学及1所幼儿园的空间进行改造。该计划以“联合策展人”的机制向全球征集方案,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孟岩作为评审委员之一参与其中。
受城市发展设计的影响,深圳福田区面临集约土地、建筑高密度的状况。为此,“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希望探究高密度时代新学校建筑类型的建构与空间创新。
不仅将学校视作“教育容器”,也将其作为教育理想的物质体现——这个宗旨具体体现在“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中则包括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开放校园、绿色学校等设计理念。
人民小学的设计简图
以人民小学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直向建筑设计。在保留原有基地树林的基础上,该简案为人民小学设计了一个占地面积最小的竖向集中型建筑体,占地面积更大的体育空间穿插在屋顶和半地之下。与此同时,类似高架平台造型的公共平台不仅可以连通室内与室外,还同时增加了空间过渡的层次性。
据介绍,“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共收到国内外89家设计单位报名参与。在其他简案中,利用不同高度的平台、坡道与空间打通教室与屋顶也是开放性的设计方法之一。
城市与教育互哺:基于真实地点的学习
城市或者说世界正在成为教室,这是CitylinX设计联城教育与城市创新负责人刘莹雪在教育创新领域看到的一大趋势。
就全球范围来看,中国、菲律宾、罗马尼亚、南非、美国、英国等地都在陆续出现城市场域里的新型教育实践,空间与教育之间的不同结合方式正在出现。
例如,在深圳和华盛顿均有校区的荟同学校开设了基于城市特色资源的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将每个城市的精华萃取出来与学生分享。比如,荟同学校深圳校区的中心主题是“设计与工程创新”,而华盛顿校区的中心主题是“国际关系与外交”。
在波士顿设计博物馆,设计师会将现实中的某个空间在某一时间段内打造成一个学习场景。例如,大家会在立交桥下面摆摊,通过三天的设计马拉松向公众展示如何将这个区域改造得安全且有活力。
CitylinX设计联城绘制的城市教育地图
在刘莹雪看来,这些城市创新教育实践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基于真实地点的学习。新型的教育模型里,教学地点可以是学校、社区或是城市的任何地方,教学参与者可以是商业机构、非营利机构、公共教育机构以及城市政府。
除此之外,城市在为教育提供空间与资源的同时,也将从学生及专业人士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反哺,被激发出更多活力。
在瑞士、美国、南非等地,建筑师和城市景观设计师在尝试一种名叫”学习景观项目”的教育形式,主要针对低收入社区的儿童和家庭。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学习景观项目会在生活场景中设计出 性或暂时性的景观。例如,有的项目会让大家借助公交车站认识城市,有的会在超市里促进照料者与儿童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