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小学数学试卷难上热搜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一张试卷? 写出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 来表达春草明年绿,王孙旧不归 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 《长
原标题:小学数学试卷难上热搜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一张试卷?
写出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
来表达“春草明年绿,王孙旧不归”
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
《长城谣》歌词中的“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其中的四万万是近似数还是 数?
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等
成语所描述的事件
哪个发生的概率最小?
……
2025年 “考试季”渐渐进入尾声,中小学生的考试题目再成话题。
连日来,从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数学考卷,到初中毕业年级的模拟考试,甚至是决定考生升学的一些高利害考试,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考生和家长直呼“难度太大,考的与教的不一致”。
但对于考试命题,出题人则另有说辞。学生眼中的一些难题,在考官看来可能是“题出得比较活”;对于题型的“变脸”,学生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而考官则认为是探索“情景式命题”、考察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效的需要。
围绕考试题目和命题意图,不少教育界人士也陆续发声:科学命题,题目的灵活度如何更好把握?出题人在设计考题时,是否需要考虑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在一张张被讨论的考卷面前,这些问题也值得更多教育工作者深思。
“数学成绩不好,可能是语文没学好”?
近日,一张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数学考卷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张试卷总共36道题,覆盖6页A4纸。随着试题露出真容,不少家长直言,这张数学卷出得像语文卷。一些选择题,且不说难度,光题干的文字就写了两三行,以此来描绘题目的“情境”。
比如,试卷中有一道题: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有一位神农氏时代的村民,用结绳来记录猎物的数量,他的方法是“从右往左,满五进一”,请学生回答,试卷中列出的一幅图,表示几只猎物。
对于这张引发众多网友热议的试卷,南山区教育部门也回应称,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科学命题,以命题改革推动教学方式转变,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
其实,不仅是上述这张深圳的小学生数学卷,一道道在网络上流传开来的中小学生考题,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题目出得“活”,是大势所趋。
“命题方式的转变,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那些只会刷题的学生,不能继续在考试中获得优势。”对于一些让学生和家长感叹难度太大的考题,特别是数学题,沪上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给出解释。
以考促学、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虽然这样的改革初衷可以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活”的尺度,则是留给出题者的“命题”。
“现在很多的数学考试已不是简单地考数学,而是先考语文阅读能力。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许不是题目不会做,是语文没学好;当然,语文成绩不好,也可能是科学素养不行,因为很多阅读材料都是科普文章。”在网络上,对于当下不少试题体现出的跨学科命题倾向,家长群体也时有调侃。
没有课堂教学配套
命题改革步子不宜过大
从一张小学生的数学卷谈开去,不少教育工作者有话要说。
“过去,我们总是诟病考试评价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而从近期这些考试题目来看,命题者试图搭建评价体系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导向性明确。”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虹指出,考刷题提分和提高学习能力是两码事,如果能科学命题,并借以改变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来提高成绩的学习方式,这显然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问题是,“现在的有些考题是在生搬硬套地构建所谓的‘生活场景’,并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题干所需要的速度和时间等因素,这类命题的科学性确实有待提升。”
同济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李俊指出,考试评价具有“指挥棒”的显性作用,命题方式的变革,常需要教育方式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步改革、同步推进。“在课堂教学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前提下,评价方式改革的步子不应该过快,否则很容易引起家长和考生的焦虑。”
考生的考试体验
也应纳入命题者的考量
知然(化名)是上海一所头部高中的骨干英语教师,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一件小事:不久前作为监考老师,“见识”了一张高三学生的英语试卷。“坦率说,考试难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现在教高一,这场考试后,我都考虑回去以后要给学生‘加码’,提高点考试难度。”
一张考卷,除了考“倒”学生一片,甚至让老师都焦虑了!由此,不少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谈到一个词:考试体验。
“考场之上,除了评价的难度和方式,考生的生活阅历和考试体验,也应该包含在命题者的考虑范围之内。”刘虹认为,考试评价的目的表面上看是检验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但更长远的是引导学生激发对学习的热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刘虹曾到国外考察,她发现,不少学校会启用“自适应评价方式”,即让学生在电脑上答题,给出的题目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匹配。“每个学生的答题感受都很好,觉得做的题目都会,但最终的评价结果却泾渭分明。从这一点上来看,‘因材施考’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