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校专业进入空前大洗牌 当年的热门专业凉了一大片 四川大学宣布撤销31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停招19个专业,西北大学撤销7个专业,兰州大学撤
原标题:高校专业进入空前“大洗牌” 当年的热门专业凉了一大片
四川大学宣布撤销31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停招19个专业,西北大学撤销7个专业,兰州大学撤销3个专业,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相继公示拟撤销专业……
看上去,一场关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大调整大改革,正在如暴风骤雨般席卷而来。
与之同步的是,在本世纪初曾经非常热门的那些专业,逐渐失去了光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建筑、土木工程、日语、德语、法语,甚至包括计算机专业,也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媒体一度报道,由于开通了转专业的绿色通道,武汉大学建筑专业大一新生仅剩4人,而该专业还有有9个教授、14个副教授、6个讲师。不仅老师比学生多,甚至连教授都剩余了。
01
黑云压城,风雨欲来,打破了人们想象中象牙塔的清雅。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拿我所熟悉的广电专业来说,近年来,行业本身受到媒介技术的冲击比较大。
网络视频、短视频社交平台崛起,网络直播和网红经济蓬勃发展,家庭电视开机率不到30%,在有的地方更低,整个行业陷入低迷之中。除央视和极少数省级广播电视集团之外,绝大部分都处于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的状态,有的连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老员工尚且如此,遑论就业。
因此,这几年各个高校广电专业的就业基本都不太好。
再加上广电专业是一个受技术影响的专业,过去还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以前,无论是摄影摄像还是后期剪辑制作,都需要专门技术器材和软件。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视频的拍摄剪辑后期等制作门槛大大下降,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完成相关工作,广电专业的专业性大受影响。
在这一轮的专业调整中,相当多的高校开始陆续裁撤广电专业,受到影响的还有与之相关的播音主持、摄影摄像等专业。
专业没了,教师们何去何从?
实际上,一个高校的广电专业也就十几二十来个老师,作为新闻传播大类的教师,转岗到其他专业还是比较容易的。
现在已经进入到大传播时代,万物皆媒就意味着万业皆媒,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具有强烈的传播意识,从业人员都需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广电专业的老师在这个领域内其实大有用武之地,不用担心人家找不到饭碗。
02
纵观历史,我国高校的专业调整本来就是一种常态。1949年以来,我们一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专业调整。
1952年,教育部按照苏联模式,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
调整后,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其中,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为计划经济输送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1978年,全国报考青年总数又激增至615万人,共有40.2万名新生考入大学,越来越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一年,国家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史称“211工程”,直接带动了当时的高校改革,其中尤以专业调整为重点。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专业大发展大调整,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计算机、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新闻传播等热门专业。
面对上大学的“刚需”,中国高等教育依然处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境。
直到1998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于是国家启动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则招生159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1万人,增幅达47.4%;到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32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
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研究生入学130万人,本专科生入学1042.2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第四次大规模调整,其主要政策是以“985工程”为代表的高校建设,主要特征是大学合并,超级大学不断出现,和与之相伴的民办高校兴起。后来,又变成了了“双一流”建设,更多学校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获益颇多。
2023年2月21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第五次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方案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这就是现在网上热炒的所谓“史上最大规模专业调整”消息来源。
其调整规模确实很大,但是按照对现高等教育专业布点的数量来看,调整所涉及的比例并不算最大的。
在近期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也介绍说,今年,全国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本科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实际上还多出来3个,基本持平。
十八大以来,高教系统以“国家战略急需、区域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等三个原则持续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总计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实际上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大裁减”,反而增加了9000个专业布点。
目前,全国本科高校有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2万个。
03
就大学的专业设置而言,其实变是一种常态。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为根本点,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相匹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专业的设置布点始终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尤其是许多高校都开通了转专业的绿色通道,使得校园内的专业建设具有了市场化倾向,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并不足以令人惊诧。
有人注意到,现在被调整的大部分专业,都是十年前新增的热门专业。这个观察其实比较准确。对于目前的高考生来说,这意味着并不是任意一个热点专业都可以“闭眼入”,而是需要仔细衡量。
否则,按照目前的调整力度,真有可能出现人还在学校,专业就已经没有了。一个选择不好,更大的可能是毕业回学校参加校友聚会,却发现“娘家”没有了。且不论就业啥的,一段大学生涯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一段人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太尴尬了。
当然,更现实的还是就业问题。
在传统前苏联体制下的高校,是不用担心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回事的,而是按计划进行分配。但是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和世界接轨,毕业生就业率成为专业建设是否为市场接纳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教学质量和水平。
如果长期处于较低的就业水平,专业也就可能被裁撤。而寒窗苦读十几年,不也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找个好一点的饭碗吗?
当年一拥而上的各种热门专业,其根本出发点也在于市场有旺盛的需求。改革开放前期,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外商投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主体像裂变一样爆发式增长,继续各种企业管理相关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就非常热门。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这类专业的需求量逐年下滑,也就成了被调整的主要对象。
所以,挑选专业主要还是看未来十年的专业发展走向。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导致就业市场的饱和,应用层面的专业得不到更强的专业支撑,就可能面临后继乏力的情况。
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科阶段不一定非得去追逐热门专业,而应该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等到对行业和专业的认知更加全面的研究生时期,再来挑选就业专业,可能会走得更加稳一点。
比如,今天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很有可能在未来遇冷。但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算法和大数据、大模型,后者的专业发展前景显然会更加广阔和持久。
至于被调整的专业教师,其实也不用太担心丢掉饭碗。
只要知识能够更新及时,一方面可以并入新的专业,为新专业的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转岗,不愿做老师的,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成人继续教育服务。
相信经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智商和能力都要远超普通人,总能找到出路。
(作者为大学教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