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和孩子游走国内外近100个城市后 发现越吵架的旅行越好 不以孩子为中心规划行程,坦然接受旅行中的失败,越吵架的旅行越好这些观点是不是有
原标题:和孩子游走国内外近100个城市后 发现越吵架的旅行越好
不以孩子为中心规划行程,坦然接受旅行中的失败,越吵架的旅行越好……这些观点是不是有颠覆你对旅行的认知?
第一次见到大米爸爸,我们聊起了大米。他是一位12岁男生,就读于北京某公立小学,照片中的他暖暖地微笑着,脸上仿佛撒满了阳光。
接着我们被他的履历震惊了:他是《为你读诗》特约朗读人;“东城100领读人“ 的儿童领读者;小水滴基金会“小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还与爸爸共同撰写了一本书《把孩子交给爸爸》(2018年3月出版)。
这样 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我们以为这会个虎爸虎妈打满鸡血的故事,但在交谈中发现,这一家简直是“佛系家庭”,大米爸爸最认同的育儿理念就是“少修理孩子,多修炼自己”。
然而,即使“佛系家庭”也有自己的执着。自大米出生后,这个家庭中始终不曾间断地坚持着一件事:旅行。
从大米4岁起,他们共走了海外28个国家55座城市以及国内42座城市,而大米本人已经路行5000里,航程累积超过20万公里。
比起举全家之力买学区房,费尽心思地把孩子送去所谓“好学校”,报各种补习班,大米爸爸认为,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旅行才是对孩子成长更好的投资。
如何带着孩子旅行?旅行对孩子和家庭又意味着什么?这一次,大米爸爸为我们带来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旅行故事。
▲大米一家三口。
我们的目标是
走完世界各地200座城市
大米4岁开始,我们便带他旅行。这些年,我们共走了海外28个国家55座城市以及国内42座城市,大米已经路行5000里,航程累积超过20万公里。而我们至今仍坚持每年旅行,希望有一天能和大米一起走完世界各地共200座城市。
很多人听到我的经历,会有下面两个困惑:
1.这一定需要很大的经济成本支撑?
其实并不然。我们一家至今仍在北京租房子。
我和大米妈妈、包括大米在内,都阅读了《断舍离》这本书,非常认可其中提倡的理念。生活中,我们尽量不被物质所累,不会投入很多钱在物质的增加上,但我们十分重视内心的充盈。
特别是旅行,给我们一家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和心灵的滋养,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整个人,这是物质条件无法相比的,所以,我们更愿意把钱用在旅行上,旅行也几乎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常常想象未来很多年后我们一家三口理想中的样子,大概就是提起三个旅行箱,这也是全部的家当,说走就走。
2.走了那么多国家,时间哪来的呢?
大米上小学后,每年寒暑假至少两次,我们都会利用年假,带他去国内外旅行。短假期用来走国内,长假期一般都会选择国外。而且,我们偶尔也会为大米请假去旅行,不过他会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把落下的功课补上。
大米在公立学校读书,公立和私立都各有各的好处,不能片面去评判。相比公立而言,私立学校可能更重视孩子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知,但我们在旅行中基本把这一部分补回来了。
我们如何旅行?
我经常对人说,我的世界观是和大米一起建立的。带他看世界,也是我看世界的开始。在此之前,我其实并没有丰富的旅行经历,甚至都没有出过国。但几年来,我们累积了不少经验,为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1.多样化体验
我们所有的旅行都是自由行,出国前会提前做功课来规划行程。不论是“穷游”和“富游”,我认为都要有。飞机、火车或公共交通,米其林餐厅和路边摊,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城市……这种多元化的体验很重要。
▲地中海里欧洲最小的岛国马耳他的傍晚时分。
比如,大米曾经在好的酒店知道了总统套房(但并没有入住),心中还曾种下“总统梦”,当然我们也曾在很简陋的民宿过夜,正是这种对比,让他明白“住宿”终究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也学习如何衡量做出恰当的选择。
2.不以孩子为旅行的中心
很多父母觉得,带孩子出门一趟不容易,特别是出国,所以行程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来安排。
我并不赞同这种思维。如今的孩子几乎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们除了工作以外的私人时间都围绕孩子的需求来运转,眼中只有孩子,这种失去自我的家庭教育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了,又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呢?
在旅行中也同样。我们不会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而是考虑如何平衡我们三个人的需求。
比如,大米妈妈爱逛街,但我们不会因为大米无聊,就牺牲自己的需求,哪怕让他等上两个小时,妈妈的需求仍需要被满足,甚至我们觉得这种无聊等待过程,对他来说也是很珍贵的体验。
他需要知道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某些时候妥协和忍耐是必须的。
3.“小自然与大人文”
孩子在较小的时候,对大的自然风景并不敏感,他们感兴趣的是小自然:身边的草地、小花丛、沙子堆、泥土和石头……而小自然其实并不需要旅行,即使在家边的公园同样存在。
因此,每次旅行,我们并不会把重点放在自然景观上,当然自然景观也会看,而是更注重人文。
▲被大西洋海风吹感冒的父子在莱罗兄弟书店找寻J.K.罗琳的哈利波特剧情。
▲斯里兰卡康提菜市场。
在网红景点打卡拍照,大概也只是验证攻略中说得是对还是错,并不属于自己的发现。所以,几乎每次海外旅行,我们都会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发现,走进陌生的街道、路边的小餐厅、菜市场和书店,寻找当地的细微之处,感受“大人文”。
4.人与人的联结才会经历时间的验证最终留在记忆中
旅行的地方多了,我们愈发体会到,最终留在记忆中的都是人和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而不是景色。从巴黎到尼斯的火车上认识了有11个孩子的英雄妈妈,意大利南部小镇餐厅里有着诡秘笑容的强尼,吉隆坡会做抛饼的印度餐厅老板……
我们旅行的照片也几乎都是与偶遇的朋友的合影,其中有一些是一期一会,也有一些人至今仍有联系。
▲泰国寺庙里与大米一起捉甲虫的爷爷。
▲马德里路遇一群中学生大家便畅快的玩耍起来了。
我们很珍惜旅途中这些际遇,并尽量去创造和找寻这样的际遇。
比如,有一次在科伦坡,我们让大米从外面捡了很多鸡蛋花,回到酒店后,我们鼓励他把鸡蛋花送给酒店酒吧里的陌生朋友们,虽然那时大米只会简单的英语口语,但他得到了大家友好的回应,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更增强了自信心,一举多得。
我们也不吝惜在旅行中向陌生人请求帮助,我希望大米能发现更多来自陌生国家陌生人的善意,当我们敞开心扉表达善意时,常常收获的也是来自对方善意的回馈。
5.“失败”是旅行的常态,坦然接受
旅途中总少不了各种失败。天气变坏,飞机晚点,重新订酒店,租车出现问题……林林总总的突发事件,需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度过难关。
比如,我们在吉隆坡丢过手机;
在斯里兰卡经历过无论如何都找不到预定的酒店最后只能放弃;
在马德里火车站兴高采烈地拍了一个小时照片突然发现走错了车站;
准时来到马耳他机场却被告知飞机改在早上已经起飞了;
想去法兰克福故地重游却发现签证已过期……
大家也许特别期待一个完美的旅行,但反而那些慌乱、不安、紧张和遗憾,才是最难得的。在路上,父母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展现遭遇困难后的解决方式,和孩子一起跨越困难,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教育。
6.没有交流的旅程几乎没有意义
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像完成任务和作业一样,走完一天的行程,身心俱疲,倒在床上连句话都不想和家人说……
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旅行,但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旅行中一家三口的交流。
旅行中我们交流看到的一切和即时的感受:
✦
自然风景、建筑外形、文化表现、餐饮住宿、博物馆解说员、列车员、空姐机长、餐厅里索要小费的男士、街边乞讨的妇人、耍大刀的艺人、看起来像小偷的路人、感觉会被骗的房东、亦或是会收热水费的店员…………
✦
▲在日本合影。让我们的内心靠得更近吧。
从表面到内心,从西方到中国,从味道到心态……这些交流,让我们倾听和了解彼此,深化我们的认知,也让我们心灵更加靠近。
7.点燃孩子在旅行中闪现的火花
旅行时,孩子会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不时地会有兴趣的火花出现。
但这些火花很可能转瞬即逝,需要我们观察和支持,用一点心思帮孩子点燃火花。
在大米蹦出的众多火花中,就有一个在他心中燃起了火苗,这就是他在旅行中找到的目前为止的梦想:“做一个飞行员”。
这个梦想源于一次我们坐水上飞机的体验。那个驾驶舱是开放的,大米看到了里面各种复杂而神奇的仪表盘,开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大米与水上飞机驾驶员于马尔代夫赤道南海域。
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想进飞机的驾驶室参观。在经历几次向空姐提出这个请求被无情拒绝后,最终,他真的幸运地获得了进入了泰国航空公司的空客A320和英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47的驾驶舱参观的机会。
▲大米与英国航空波音747飞机机长合影。
这些体验让他在生活中对飞机更加感兴趣,后来,我还带他去到不同的博物馆看飞机模型、飞机模拟器。同时,在大米的要求下,我给他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书籍(这些书过于专业我都看不懂),帮助他了解飞行理论知识和操控技能,然后通过手机模拟器自学飞机操控。
对飞机的兴趣至今仍然持续,他还曾去到云南腾冲玉璧完小、北京怀柔长哨营小学、日坛小学和实验二小等,给同学们现场讲解飞机构造和飞行原理。
旅行带给我们什么?
多年的旅行经验让我意识到,旅行的意义在于发现外在世界和看见自己,这远比旅行本身更有价值。下面这三点,是旅行带我们最深刻的感触。
1.旅行是建设family team的 实践,
让孩子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其实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团队,如果在这样一个微型团队中,团队成员都不能协同一致,齐心协力,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步骤和方法,协作和实施,坚持与包容,以及互相学习和激励,那孩子又怎能顺利融入更大的团队呢!
但这里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就是在家庭团队建设中,父母总想一个人扛起所有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家庭团队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孩子通过做出自己的贡献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通过参与家庭事务来学会协作,并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家长切记不要剥夺孩子体验和成长的权利。
▲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family team。
在我看来,旅行非常适合家庭团队建设,它能帮助孩子发展各种能力,给他自我实现的机会。
最初的几年,因为大米还小,参与的较少,而现在他几乎能承担大部分的工作,除了选择交通工具,他还负责所有路线的规划和导航,负责购买所有当地的交通票:电汽车票、地铁票、轮渡票,当地短途火车票等。
有一次在葡萄牙波尔图,我们购买火车票的火车站并不是最终的乘车站,大米都能跟里斯本的大叔清楚地讲明白。大米还购买所有门票,联系airbnb房东以及写好评,点菜和结账(你懂的,在欧洲点菜很头疼的)。
除此以外,我们也开始让他学着办理签证,制定行程路线和深度旅行攻略……
旅程中,为了更舒适高效地体验旅行过程,非常需要成员之间包容和协作。在团队中彼此说服对方的能力,倾听对方意见和积极的反馈,换位思考和建立信任……所有这些都是在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未来领导力。
现在的父母都觉得孩子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所以会把孩子送进各种营地去锻炼,当然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尝试。但在旅行中,同样可以通过family team的思维来帮助孩子发展这些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成为leader,但每个孩子都需要领导力的energy。
2.在旅行中磨合彼此的价值观
越吵架的旅行越好
平时一家人在生活中看似和和睦睦,但其实很多问题都被隐藏了。而旅行就像浓缩的人生一样,在短时间内,密集地生活在一起并需要处理很多问题,这也让我们自身的问题、夫妻和亲子关系中的问题,集中且激烈地爆发出来。
没有这种碰撞,也许你到老的时候都不知道你爱人其实并不喜欢吃红烧肉。
这些矛盾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看到自己的局限和固执。
所以,我们欢迎冲突和矛盾的旅行,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并能修炼自己。
3.旅行才是最好的陪伴
现在的家庭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很多家庭都负担得起出行的费用,旅行的时间也挤得出来,但真正可以成行的家庭旅行却依然很少。
而我们家特别喜欢旅行并且积极付诸行动。即使没有足够的条件,我们也愿意创造条件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等待。等到我们有了足够的钱,等到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再去旅行?而在我们家没有“等到……再……”这样的句型。
我曾经也想带自己父母一起旅行,但直到他们离开,我都没有完成这件事情,我不想让孩子重复我的遗憾。
旅行是最好的陪伴。一年365天,孩子除了上课、周末课后班,回家还要写作业等,父母每天真正的陪伴可能都不到一个小时。但一次20天的旅程,相当于一年的日常陪伴。
所以,带孩子去旅行吧,在我们最美最好的时光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