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瑞典教育理念:孩子不需要刻意培养 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创造力远比分数更重要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长袜子
原标题:瑞典教育理念:孩子不需要刻意培养 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创造力远比分数更重要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长袜子皮皮》可谓无人不知。1945年以来,关于皮皮的书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儿童书籍。该书的译本畅销60多个国家,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
作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会上的任何约束,把孩子贪玩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力大无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她挑战权威,不去学校上学,淘气捣蛋,有时还撒谎,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见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现在像我这个岁数的父母亲,都是读着林格伦的书长大的,因此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也成为我们最初教育子女的理念启蒙。随着现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严厉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更重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参加儿子小学的开放日活动。对于瑞典小学生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我是坚信不疑的,但是通过和儿子一起上课,我对此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切。
那次上英语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对。并且这个男孩还跟老师阐述了他曾经在英国读过书的经历,并且坚信是老师写错了,这位老师并没有因为男孩的挑错而尴尬,反而认真查证起来。经查实,老师马上给所有学生道了歉,并让学生大声地把该单词再念一遍。整个过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也包括我。
不仅仅是语言课,在上数学课时,老师也在充分发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思维。授课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强调答案的相对性。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从都会被看成是没有主见的表现。
孩子不需要刻意培养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和了解他们。”瑞典的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上帝赋予的礼物。
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过后天的雕琢变得更好。
在一次去接上幼儿园的儿子的时候,正好赶上他上绘画课,看着儿子在认真的涂抹,试图画出一架飞机,我见他犹豫不决,画出来的图形也是清晰不明,所以就主动上前告诉他应该怎么画,旁边的老师听到我的指导面露不悦的上前制止了我,她跟我说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
老师的那句“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变得更好”让我思考良久,最终选择了在旁边静静地看儿子完成画作。
后来我每次留意观察,发现幼儿园老师教授绘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们涂抹,决不加任何限制。而在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也从不批评。与其说她们在教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在她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能远远赶不上孩子的创造性重要。
社会属性大于家庭属性
瑞典人认为孩子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
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只停留在瑞典本国,而是又细心观察了身边来自其他国家的家庭教育方式。
和我同住一个社区的华人家庭,就具备了典型的东方特征,邻居关系使我得以走近这个家庭。这个家庭有两个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所以孩子的爷爷奶奶从中国来到瑞典照顾他们,有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饭,奶奶就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这一举动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教育观念的差异让人们误以为奶奶在虐待孩子,于是报了警,父母也被很严肃地告知,不应该强行给孩子喂食,否则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
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饭时很随意,父母亲从不勉强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要吃饭。
瑞典人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除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瑞典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制止。
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道别时总要求孩子说一番客套话。而瑞典孩子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究,父母也少有督促他们讲这些礼貌的。
有一位中国朋友带着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儿子到我家做客,告别时那孩子转身就跑,妈妈会把他喊回来,告诉他要讲礼貌等。可爸爸却在一边说,不必对小孩子要求过多,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节也不迟,这就是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