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争议满满的高校恋爱课 怎么教才能不被骂 不管女性是否真的愿意生孩子,只要口头声称自己未来想多生几个孩子,都会大大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
原标题:争议满满的高校恋爱课 怎么教才能不被骂
“不管女性是否真的愿意生孩子,只要口头声称自己未来想多生几个孩子,都会大大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
很难想象这些带有着性别刻板印象的观点,出现在知名大学的课堂上。几天前,有人将华东师范大学爱情心理学公选课程内容分享在网络,这些写在“恋爱中的女追男”授课课件上的言论,很快引来不少批评。
更多网友进一步发问:谁有资格讲授恋爱课?这一网红课程需要建立统一标准吗?
近几年,恋爱心理学课程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选课表里,甚至一度火上热搜。在武汉大学开设的恋爱心理学课程上,不少学生搬着板凳坐在过道聆听,甚至还有人爬窗听课。“为什么脱单这么难?”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把台下学生困惑的情感问题变成讲座主题。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B站上的恋爱课程,单集观看量往往超过400万。
(图/《匆匆那年》)
2020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9成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大学恋爱课的走红,得益于学生的猎奇心态,或是想要“脱单”的恋爱愿望。
但喧嚣之下,大学更应该思考,以怎样的内容,回应学生们关于爱情与社交的真正需求,警惕恋爱课变成一场闹剧。
当恋爱心理课走入大学
容易拿学分、看起来不怎么点名、考试轻松……这些是不少学生选修恋爱课的重要原因。毕竟,和很多课程相比,爱情心理学似乎没什么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被一些人认为是典型的“水课”。
但这种并不严肃的态度背后,是长期缺位的严肃爱情教育需求。
在漫长的应试教育阶段,恋爱往往会被学校和家长视为影响成绩的洪水猛兽,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学生高中毕业。当一个年轻人迈入大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关于恋爱的限制才被解除。不再有人限制他们和异性交往,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对爱情认识的缺失,只能靠一代代大学生自身的领悟来弥补。
(图/《情书》)
江羲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在选课时,单纯因为好奇而选了 “爱情心理学”这门通识课。
和国内很多高校一样,西南政法大学的“爱情心理学”课程围绕生活中的恋爱实践,将课程拆分为“恋爱”和“心理”两大部分。“什么是正确的择偶观和婚恋观?”“恋人为什么会吵架?”“吵架之后又该怎么办?”等恋爱中的常见问题变成了课程中讨论的议题,授课老师也时常用自己身边的情况来给学生举例。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于恋爱其实持比较悲观的态度,认为恋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自由的束缚。”江羲认为,他选修的恋爱心理课的确改变了自己对恋爱的看法,也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产生了良性的影响。
(图/《奶酪陷阱》)
从课程设置上看,高校的恋爱心理课往往显示出很强的实用主义导向。
2018年,上海大学的“爱情心理密码课”的课堂实验,让男女学生现场配对,共同完成36个问题的调查;2014年,南京大学举办首届校园恋爱公开课,通过恋爱问卷大调查、名家诊评和线下联谊等活动为学生交往创造机会。
但同时,恋爱中的实践知识,也不能涵盖大学里恋爱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段鑫星主讲的恋爱心理学,就选择了另一种风格。除了讲述“亲密关系中的有效沟通”等实用技巧,段鑫星还花了不小的精力,与学生讨论爱情的本质和基础、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爱情观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等形而上的理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段鑫星主讲的“恋爱心理学”课程目录。(图/受访者提供)
出于对课程的好奇和专业课业的要求,闽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佳琳在线上平台选修了这门心理学课程。虽然王佳琳没有想着要谈恋爱,但她还是觉得“这种东西还能大大方方讲出来,挺好玩的”。
不过她也坦言,前半部分的理论学说有点把她“劝退”,“只认真学习了前面的课程,因为一开始老师就是从比较严肃的理论概念角度来讲恋爱心理学。后面有恋爱中的具体建议,但按照顺序修读下去的话,很多同学也许就没什么耐心学到后面。”
别让恋爱心理课,
变得越来越有毒
随着恋爱心理课的走红,争议也不可避免地多起来。
在此次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受争议之前,网友已经在很多高校恋爱课程的教学视频和讲义里,发现不少陈旧的恋爱观和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在一些授课老师看来,男女两性之间有着性道德的双重标准。某师范大学的一门开给大一新生的课上,教师曾使用了“女生拥有‘贞操权’”这样的表述,引发网友批评。更常见的,则是将两性嵌套进传统的两极化思维模具里,一味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
(图/《性别为本》)
对此,心理咨询师崔庆龙认为,基于性别的恋爱观在过去非常流行,但它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貌,也不能呈现关系的多元性。
在崔庆龙看来,大学的“爱情心理学”可以呈现两性差异,但是需要在提及差异后做进一步的批判性延伸,“我认为当代的恋爱课应该呈现有别于那种刻板认知的东西,呈现人们在恋爱关系中可以创造出的各种可能性”。
大学的恋爱心理学的授课内容有时候仍带有性别刻板印象。(图/慕课截图)
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是授课老师迥然各异的学术背景。
很多爱情心理课教师没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背景,凭着一腔热情开课,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流行观点影响,更有甚者把陈旧的恋爱经验带入课堂,暗示女性是婚恋中需要被挑选的对象。
近日网络上热议的华东师范大学的爱情心理学看上去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自地理科学学院。根据网传的课程讲义和其他媒体核实,课程中有不少物化女性的表达,其中所列举的女性追求男性的方式,以放大女性的生育属性为前提,把爱情变成某种竞价,身处下位的女性也成了缺少独立思考的一方。
我们当然不怀疑一个非人文社科背景的老师,愿意给年轻人讲讲爱情和生活的善意,但这种缺乏专业知识和严肃精神的爱情心理学,反而容易误导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网传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副研究员龚利开设的“爱情心理学”课程部分讲义。
不难发现,开放和落后集中交汇于恋爱心理课,使之成为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许多高校恋爱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回避围绕婚恋的一系列争议话题、热门话题;另一方面,不少夸大两性差异、刻板化理解两性差异的观点在课堂上被反复传授——很多老师的授课方法,也只是简单地讲述自己的婚恋经验。
比如,当“脱单”成了衡量恋爱心理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便是潜在地暗示单身是一种需要被改变的状态,有男女朋友的人比单身的人更 “优秀”,那些暂时无意进入亲密关系的人被污名化为“单身狗”。在这种功利性目的的主导下,一些本应消弭焦虑的恋爱课,反而放大了年轻人的婚恋焦虑。
(图/《怦然心动》)
崔庆龙告诉记者,很多高校爱情心理课上所提及的恋爱技巧,时常包含着对另一个人的工具化理解,比如应该对某个人忽冷忽热,或把自己塑造成完全不是自己的形象,等等。“这是非常表面化的方法论,也容易埋下长远关系里的祸患。这些知识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在深度关系里遇到的困难。”崔庆龙说道。
在他看来,一方面,爱情心理学是一门专业课程,需要用相对严谨的理论去说明人在关系中的诉求,这需要教学者具备进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依恋心理学等理论储备。另一方面,人又是体验性的存在,情感动机因人而异,因此,教学者也需要具备理解关系的开放性和丰富的感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情心理学?
在经过各类恋爱课遍地开花的起步阶段后,这一课程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人们广为称道的是‘男儿志在四方’,与之相对的是‘贤妻良母’的行为模式设定。这些特征长期被男性和女性接受、内化,成为了性别划分的标志。如果你的行为模式与社会性别期待一致,你便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便会受到周围人群的冷嘲热讽,甚至排挤。”
“暖男和渣男的分界线在哪?就在第三招:打压。这个时候,渣男抛给你的,不再是红枣,而是耳光。古人讲御人之术,往往要恩威并施,但靠‘恩’不可能真正控制一个人,必要时候,还要沉下脸打压你。”
张晓文“爱情心理学”线上课程。(图/网易公开课平台截图)
这些内容,来自一名青年教师的“爱情心理学”课程。
张晓文是武汉理工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副教授,她所开设的“爱情心理学”课程,是每年武汉理工大学学生抢课的热门之一——2000名抢课学生之中,只有130人能选上。
张晓文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图/受访者提供)
受到如此追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晓文及其团队的授课风格和课程设置。
张晓文没有采用将课程割裂为理论和内容两大部分的定式,而是将理论基础和学生关心的话题结合起来。区别于其他爱情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基于自身经验的授课模式,她很少会提及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她认为,在上这门课时,老师应当是隐身的角色,自身的经验并不重要。、
在她看来,爱情心理学并不是一个经验传授的课程,而心理学成为科学的逻辑原因,便是它基于大部分人的数据。“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叫爱情心理学,而不是什么爱情经验咨询分享大会。我们在课上说的,更多的是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比如数据显示,大部分女性在年轻的时候自尊偏低,所以我们设置了‘反渣男使用宝典’这样一个章节。”
“如果一个老师他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自己的经验,这本身代表了授课老师还没有突破自己的全能自恋。”张晓文补充道。
(图/《芭比》)
同时,张晓文也会在课上强调“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的说法已经过时了”,转而谈论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性别印象是如何被塑造的,困于这种社会期待的人又会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压力。她说,她在课堂上也会强调,那种“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说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希望能够消除这种性别上的对立,男女不是来自不同星球,应该做相互学习的朋友,这样大家才能成为全面、完善的人。”
罗兰·米勒曾在《亲密关系》一书中陈述两性性别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他认为,有些两性差异只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实际上这种差异非常小。而在生活中,这种非常小的差异却很容易被夸大,从而形成刻板印象。
张晓文赞同罗兰·米勒的这种观点。她认为,现代观念中的性别差异,更多的时候是一些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
(图/《芭比》)
在一次课程上,张晓文曾经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男生一无所有,但对你很好,你会不会接受他?”
当时,班上130位学生几乎清一色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但是这时,突然有一位以前从来不怎么说话、坐在最后排的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我就是现在一无所有的男生。我什么都没有,家庭条件也不好。难道我的真心就这么不值钱,我现在就不可以去爱一个女生了吗?”
“我当时就告诉他,首先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能考到我们学校来,意味着你有学习能力,你有坚持的毅力,你克服了家庭环境这些重重阻碍,走到了这个学校。”到最后,这节课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变成一场辩论赛,而是全班学生都在鼓励他去思考自己拥有什么好的品质。她希望,学生能通过上“爱情心理学”这门课,开始行动,减少对自己的设限。
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带着关于爱情的憧憬和困惑走进校园,张晓文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些憧憬不被辜负,让这些困惑得到解答。婚恋是一门贯穿一生的大学问,它不应该在大学课堂上被轻慢地对待。当然,关于它的学习和思考,更不应该止步于课堂。
}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