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异地办学 留下一地鸡毛以后异地办学会销声匿迹吗? 近日,教育部在官方网站公开表态:教育部对异地校区办学模式一直持审慎态度,原则上不
原标题:异地办学 留下一地鸡毛以后异地办学会销声匿迹吗?
近日,教育部在官方网站公开表态:教育部对异地校区办学模式一直持审慎态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异地校区。而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其首次公开表示不赞同异地办学了。
这么一来,以后异地办学会销声匿迹吗?
异地办学,只赚不赔的买卖
异地办学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扩招的产物。确切地说,异地办学是一个明面上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个经济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学生数量的增长迫使一部分高校购买更多的土地来扩建校园,国内二三线城市因便宜的地价成为了 地。
与此同时,中国内陆二三线城市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办大学成为了令人青睐的对象——人口消费和高素质人才,但地方办高校靠自身力量办成国内一流大学所需周期过长。于是引进国内知名大学,借助大学名气进行招生,利用大学优质师资进行人才培养,起点高、见效快。
于是出现了三种异地办学的模式:校区、分校、独立学院。
校区是高校的某些年级或学院放在另一校区,分校区只是高校地理意义上的扩展,与本部没有任何差别,这两个校区领导班子一样、师资一样、毕业证学位证一样,高考分数也一样。最为典型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分校与本部之间的关系不完全分离,总体凸现地方特色。图为名为山东大学(威海),其官方微博注册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分校是高校与当地政府协议办学。分校与高校本部不完全分离,高校仍然承担管理责任,但因有地方政府的加入,分校在发展不能任高校“随心所欲”,往往要对当地政府有所顾忌。
比如高校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并大力扶持此专业,为当地输送人才,像深圳大学城比较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那么里面的高校基本上都搞研发,比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大深圳研究院、清华深圳研究院、哈工大深圳分校等。
分校与本部,在高考招生批次与本部不尽相同,看分校专业的发展状况所定,比如哈工大深圳分校的招生直逼本部招生分数、又比如河北工业大学本部是一本线招生,但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部分专业三本招生。
深圳大学城筑巢引凤
独立学院是高校与当地政府或社会资本合办。独立学院即是所谓的“名校办民校”,独立学院在招生批次、录取分数、办学水平上都与本部高校有质的不同,基本上除了名次有关系外,与本部完全没关系了,并且学生毕业后所拿毕业证和学位证也不同。比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这种“你出名气、我出钱”的模式成为异地办学的基础,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双赢的结果:
政府引进外地名校可以提高当地的科研水平,促进产业发展;
高校可以利用当地政府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提高学科实力,扩大影响力。
但“双赢”下却产生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