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置顶责任 将孩子的网事放在心上 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来了。 10月24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简称《条例》)发
原标题:“置顶”责任 将孩子的“网”事放在心上
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来了。
10月24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简称《条例》)发布,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作为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其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一个重大节点是,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顶层设计。如今,《条例》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更有法治力度、更显系统安排,也更具现实针对性。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为何单独对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的网络保护加强立法?原因很简单,“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我保护、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合法权益更容易遭到忽视和侵犯。”在上网时,他们就更容易面临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等多重风险。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相关案例,不胜枚举,对此,家长忧心,学校担心,全社会关心。
《条例》共7章60条,亮点纷呈。比如,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回应关切。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如何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再比如,《条例》牢牢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的规律特点,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优先保护,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
研读《条例》可发现,国家加大对未成年网络保护的法律保护,并不是反对未成年人上网。一方面,尊重“网络原住民”的客观成长规律,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资源与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网络空间秩序,构筑起坚实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
同时,《条例》还明确各方责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监管、家庭教育、学校保护、企业履责、网民自律等各个方面。应该说,很多平台企业都能意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意义,都意识到法治保障的价值取向,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陷入流量思维、困于利益驱动,诱惑未成年人在网络上非理性消费。对此,《条例》都亮出了红线。比如,在治理诱导未成年人参与“饭圈”乱象方面,《条例》规定不得设置相关网络社区、群组、话题,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网络活动。
相关平台企业千万不能在未成年人上网这件事上动歪心思,不能“消费”未成年人。按《条例》相关规定,如果平台企业所涉问题严重,有关部门除了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还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或者停业整顿、通报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有良法,也要有善治,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