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哈佛名教授的犀利批判后 我却不禁陷入焦虑:究竟该拿什么拯救父母?
来源:外滩教育 发表于2023-10-18 22:13:21 编辑:沫晓朵
摘要: 原标题:看过哈佛名教授的犀利批判后 我却不禁陷入焦虑:究竟该拿什么拯救父母?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最近频繁感受到父母在教育上的焦虑,特别是

  原标题:看过哈佛名教授的犀利批判后 我却不禁陷入焦虑:究竟该拿什么拯救父母?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最近频繁感受到父母在教育上的焦虑,特别是初中生的父母。

  二女儿今年上初中。开学第一天我就傻眼了,居然要上晚自习!我有点难以接受。

  问了一圈初中生的家长,发现教育的军备竞赛在初中就进入白热化状态。中考决定了能否进入高中,有些城市的录取律只有不到50%。而且要进入好高中,985、211才有保障。

  某高考大省的一位初一学生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上初中就直接住校了,一是省得因为学习和孩子着急上火,二是孩子晚自习要上到9点半,路上奔波也太辛苦。

  一位初二学生的妈妈说,孩子在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每天都要考试,当天的成绩实时上传,家长随时掌握。如果考试没过,当天的知识没有掌握,老师会留堂,考过才能回家。这个孩子倒是没有上晚自习,但是作业如果全神贯注地写,大约10点能完成。稍微放松一点,就要写到半夜12点以后。

  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决定全家合力帮娃提分。以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是比较开放的态度,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开学后,孩子的模考成绩一出来,全家都不淡定了。姥爷说妈妈不够关注孩子的学习,亲自上阵帮孩子找学习方法。爸爸妈妈各负责一科,先自己学会再教孩子。总之,倾尽全力,必须考上高中,才有可能摸到大学的门槛。

  眼瞅着这家人在孩子的学习上走向直升机模式,我心里隐隐地不安。全家人如此投入,如果达成目标还好,如果得不到回报,或者与回报不成正比,孩子没考上高中或者考上的高中不理想,怎么办?孩子如何接受这个结果?全家人如何接受这个孩子?不管结果如何,初三的这段时光留给孩子的是什么?

  中考的压力已不逊于高考,怪不得这几年找我咨询的以初中生家长居多。初中生的压力骤然增大,孩子进入青春期,爸妈进入更年期,冲突自然加剧。

  我的困惑是,初中就要这么卷吗?不卷不行吗?有没有什么不卷不躺的可能,让孩子健康地度过人格形成的宝贵的青少年时代?

  那么上了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

  一转眼大女儿已经大三了。独自在外求学,她克服了很多困难,生活上的,学业上的,精神和心灵上的,这两年成长巨大。可是,她仍然时不时笼罩在莫名的焦虑中,总是追求完美,担心自己不够好,甚至进入抑郁状态。她的同学中有几位已确诊抑郁症,和她的问题差不多,大多源于完美主义倾向带来的压力。

  我的困惑是,我们在家庭中从未或明或暗地表达期望施加压力,她的完美主义倾向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心里有完美主义的阴影?难度抑郁是传染性的吗?

  那么,大学毕业后是不是就没这烦恼了?

  朋友的孩子去英国读书,今年大学毕业回国了。孩子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却想要去当老师。他说,我只想躺平。选择当老师是因为老师有寒暑假,不用那么卷。妈妈非常苦恼且担忧,这孩子怎么就不能上进点呢?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移民美国的朋友。他把当时上一年级的孩子带到美国,可是到了五年级,这孩子说,我顶多读到高中毕业,“我的理想是当个倒垃圾的工人,收入不错,工作时间又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玩游戏”。父母气到要吐血,完全无法接受。

  当然,当老师比当倒垃圾的工人强太多,而且一个是成年人的职业选择,另一个是小孩子幼稚的想法。我的困惑是,好不容易熬过初中、高中,读完大学,辛苦多年后却只想躺平,或者从小就有个躺平的理想,可以吗?不可以吗?为什么?

  这些焦虑如层层乌云笼罩在很多父母头上,也反复在我心头萦绕。我感到自己也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和焦虑。

  优绩主义的罪与罚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也在不断寻求答案。而寻找的方式之一,就是广泛的阅读。

  美国经济学家德普克和齐利博蒂在他们的著作《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2019)中提出了“剧场效应”,父母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社会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和教育回报决定了他们的育儿方式: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权威式,中国父母则更倾向于专断式,统称为直升机式父母。

  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精细管理孩子的学业、时间和精力,希望在大学申请的时候交出一份优异的简历/高考分数,进入 大学。虽然育儿方式有所不同,但父母心里都是满满的焦虑,希望确保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过上好日子,至少,不要从好不容易攀升上来的阶层再坠落下去。

  德普克和齐利博蒂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父母的焦虑是什么,指出这是一个在不平等社会中的普遍社会现象,是理性的经济人做出的必然选择,却未能深究其根本原因。

  哈佛大学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精英的傲慢》(2021)一书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造成焦虑的思想根源 - 优绩主义meritocracy,即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来决定。人们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获胜。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这正是我一直相信的观点,没毛病呀,社会不就是如此运作的吗?不仅仅我的生活经历验证了这一点,而且,在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努力就该得到声誉、地位和财富上的回报,自汉代起的科举制度让穷小子也有机会当官,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高考,天经地义。

  在外国,“美国梦”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美国才吸引众多移民,才有今天的成功。优绩主义在思想上打破了命定论的束缚,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制度上打破了世袭制,让阶层流动成为可能。这是好事呀,是人类的解放,是自由意志和公平的体现,是社会的进步。

  难道,它错了?

  是的。正是优绩论的负面作用带来父母挥之不去的焦虑,育儿上的困惑,扭曲着孩子们的成长:

  基于优绩主义的成功伦理学认为,杰出人士的“成功只是对他们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和自己不可否认的成就给予的回报。他们理应属于更高的阶层。他们也知道,他们不仅具备更高的素质,而且一流的教育起作用是建立在他们的天分之上的。”

  优绩制让成功者心怀傲慢,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deserve),对下层人士难以产生同理心,更缺乏感恩和谦卑之心。

  而那些未能向上流动的人则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下等人没有现成的柱子来支撑自己的自尊”,对精英心生怨恨。优绩论造成社会难以弥合的分裂。

  成功人士努力维持自己的成功,努力促成下一代的成功,担心阶层滑落;下层人士在阶层的梯子上努力攀爬,或者,无奈之下放弃无望的游戏,选择躺平。这正是想要躺平的大学毕业生和妈妈之间的观念冲突:妈妈无法接受孩子可能面临的阶层滑落。

  在优绩主义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变成一场竞争激烈的分类竞赛,大学变成分类机器,文凭至上,高校授予的证书决定了能否获得高薪工作和有声望的职位。不幸的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进入 大学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把学生变成充满压力和焦虑,睡眠不足的“刷题机器”,高考成为许多人一生的梦魇。

  现在,竞争显然已经从高考向前推移到中考了,初中毕业的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父母倾尽全家之力也要上孩子考上高中,孩子们一上初中,压力便扑面而来。

  升学的压力还在不断向前移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的小夫妻为了孩子上幼儿园而做出的种种荒唐举动,电影里的学区房、半夜排队抽签、幼儿园入学补习班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已经快被批烂了,可是,有多少人仍然在无奈地追寻着起跑线。

  电影《起跑线》截图

  无论如何,人们从小到大不断接受分类、筛选、排名,教育逐步异化,成为优绩主义下阶层跃升的跳板,大学——尤其是 大学的教育功能在衰减,而资格认证功能则不断膨胀。

  于是,“基础教育中的激烈竞争让优胜者付出了极为残酷的代价,优胜者身心俱疲,被筛选掉的人则蒙受羞辱,陷入沮丧和无力感。”同时,即便教育上的剧场效应让文凭持续贬值,人们仍然相信,“通往终极幸福-拥有金钱-的道路只有一条,而这条路就始于进入 大学。”

  问题是,在大学里,许多表面上很成功的青少年却仍然延续追求优绩的模式,承受着取得成绩、追求成功的无情压力。他们还受到“隐秘的完美主义流行病“的困扰:多年来的焦虑奋斗让年轻人的自我价值感变得脆弱,在大学里仍然延续对分数的痴迷,为成绩所左右,容易受到父母、老师、同伴,最终是他们自己的严格评判。这也许正是抑郁的完美主义大学生的症结所在。

  总而言之,在根深蒂固的优绩主义影响下,我朋友无法接受孩子大学毕业选择躺平,更无法接受当倒垃圾工人的理想;我读大学的女儿时不时挣扎在完美主义的泥沼;初中生的家长在中考压力面前焦虑重重,不断压榨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更令人痛心的是,孩子们在重重压力下,心理健康情况堪忧。

  2020年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5%,也就是说,每四个孩子中可能有一人有抑郁风险。好消息是,2022年的报告中,这一比例降低到了15%。

  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的风险逐步增加。

  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21%。,远高于青少年的15%。

  在大学生中,将近一半的人为或轻或重的焦虑所折磨。

  大学生的焦虑源主要来自学业、职业选择、生活目标、就业前景、经济压力等。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一直从事正面管教、社会情学习SEL方面的工作,希望籍由直接面向孩子的SEL课程以及家长、教师培训,提供有效的方法,“培养内心有力量的未来公民”。

  可是,这些理论和方法似乎并不能解决“我要我娃上高中”的急迫问题,更不能保证孩子进入 大学。感受着周围那么多父母们的焦虑,以及我娃面对的挑战,我也不由扪心自问:出路何在?

  通往幸福的路不止一条

  直到读完桑德尔的书,震撼三观,我才找到了症结所在:优绩主义。

  如果我继续相信它,带着我娃朝精英方向努力,我永远无法摆脱焦虑。如果全社会仍然盛行优绩主义,再严厉的政策都难以真正达到目标。因为父母们要么自己就是这么成功的,笃信优绩主义的人生经验,要么被剧场效应裹挟,继续一路卷下去。

  不仅仅是中国父母卷,放眼世界,印度、美国、乃至欧洲,或多或少都在卷,只不过卷的内容或者方式不太一样罢了。

  电影《起跑线》截图

  桑德尔详尽地分析了优绩主义给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问题,遗憾的是,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既单薄又缺乏可操作性。桑德尔敦促精英们反思成功的定义,放下“我值得拥有“的傲慢,带着谦卑之心感恩时代、社会的造化,分享成功,贡献社会。他还提出重塑对工作的尊重,实现”生活境况广泛平等,让那些没有获得巨额财富或显赫地位的人能够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显然,这是一条漫漫长路。好在,我们不是完全无可作为。

  既然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优绩主义,而它主要在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是自我信念,二是社会规则。那么,相对应的,个体层面的改变至少有两个方向:

  一是改变想法,改变人生:父母彻底摆脱它的桎梏,“我不玩了,去寻求少有人走的路”。

  二是承认它所形成的社会规则的存在,看清它的本质,在规则中生存却不被规则所蒙蔽。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要从改变信念开始:

  ”

  我的收入、地位、职业和我作为人的价值没有关系,我的成功不仅仅来自我的天分和努力,还有整个社会和时代的馈赠,我归属于这个社会,需要为共同的目标做出贡献。通往幸福的路不是只有一条,我可以选择自己的幸福之路。

  说实话,一下子改变优绩主义的信念不容易,因为很多父母大半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是这一原则的受益者。它的优势是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它的劣势自然也不容忽视,比如无形的傲慢,对成功的无限渴求所带来的压力,对孩子的不断压榨…… 如何破解?

  1.目标感

  首先,悬置对优绩主义的质疑,从养育目标,乃至人生目标开启独立思考:

  你希望自己/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对我/孩子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金钱,声誉,地位,还是幸福、健康、美德?

  如何衡量成功?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幸福的道路都有哪些?

  这些选项并非对立项,可以是多选项,有可能既要…又要…,因为我们不是小孩子,不做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选择。但是,有一点必须明晰:什么是最重要的。当它们无法兼得的时候,你坚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比如,当高收入和健康无法兼得的时候,你选择什么?

  心理学家威廉戴蒙的《目标感》一书的附录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自我思考或者和孩子沟通人生目标,拓宽视野,关注社会。

  如果孩子通过深思熟虑认为能在做教师中找到幸福,体味工作的尊严,这个职业是如何提供幸福感和尊严感的?如果孩子的理想是成为倒垃圾的工人,这个职业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他想要成为的样子?倒垃圾无疑是对社会的直接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它总是被需要的,还是可能被取代的?还有哪些职业更有可能发挥你的天赋和热爱?

  2.培养看见和回应需求的能力

  桑德尔指出,“人类根本的需求是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人对我们有需要。工作的尊严就在于锻炼我们应对这些需要的能力。”我们给孩子装备了各种能力和知识以用对生活的挑战,却往往忽略了一点:看见我被需要。

在家里,我们让孩子一门心思学习,他在家庭生活中不被需要;在学校,孩子的重心也在学习上,他还是没有被需要的地方;到了社会上,在优绩主义的驱策下,孩子大概率选择在那个年代貌似被需要的专业,数理化,计算机,生物工程,金融,随波逐流。然后,到了工作岗位,找不到发光发热的点,碌碌无为。

  “看见我被需要”,帮助我们在家庭、团体和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贡献感,解决阿德勒提出的人生三大问题中最基础的,职业的问题,安身立命。

  所以,在家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眼里有活儿”,让孩子参与家务,以及家庭事务的讨论和贡献;在学校里,让每个孩子认领班级分工,为他们提供帮助老师,为班级和学校做贡献的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体验真实的社会,到父母的工作场所去,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看见并体会社会分工的不同,看见弱势群体的需要,讨论我能够做些什么。

  同样的道理,看见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并回应这一需要,就是创业的机会。

  曾经带着女儿拜访一位广告公司创始人。她高中毕业决定不读大学,要工作,赚钱。可是她发现一个高中生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决定读大学,考上了美院。在读美院期间,家人生病,需要钱,她看到当时画廊卖的复制名画价格高,于是找到老板,说可以提供低价的画。她自购原料,招募同学画画,转手卖给画廊,解决了家人的医疗费用,而且攒下了第一桶金。她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为回应需求而努力的能力,是她成功的起点。

  3.设计人生

  在目标感和职业规划的探寻中,除了要具备看见并回应需要的能力,还要寻找自己的激情与天赋,在试错中探寻。伯内特和伊万斯的《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以设计思维模式,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将目标付诸行动,不断尝试,专注过程,与他人合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选择。这本书很适合与高中生、大学生聊聊。

  如果,经过以上三步的探索,找到了“我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想要过的生活”,也许它会带来优绩主义所追求的成功,也许没有,而是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甚至离经叛道的路径,都接受。感恩社会与时代的馈赠,踏实地追寻自己设计的人生,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社会做出贡献,无怨无悔。

  4.成长型思维

  最后,如果你或者孩子像我女儿一样备受完美主义的困扰,在厘清人生设计之后还没有解决“我不够好“的焦虑,认清优绩主义的原罪会很有帮助。人不需要用成功来证明自己,你的收入、职业和你的价值无关,你仍需努力,但是允许失败。

  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提出成长型思维的概念,人不是天生就聪明或者完美,或者具备各种能力,而是在不断成长中。成长型思维有助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同时,警惕过度追求结果的矫枉过正。

  是的,我现在还不会讲西班牙语,我努力了,就有可能学会,并且日趋完美。但是,我的努力不一定保证我必然会讲一口完美的西班牙语,努力的价值在于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结语

  《精英的傲慢》这本书还是挺颠覆我的三观的,同时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优绩主义不是一无是处,不需要一竿子打倒,但是它对社会和个体带来的伤害的确存在,需要被看见被解决。

  当然,个体找到安身立命的路径,社会实现生活境况广泛平等的解决之道,一定还有更多可能,期待你的思考。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武大雷军班100%具备保研资格 配备最优师资力量,实行
武大雷军班100%具备保研资格 配备最优师资力量,实行

原标题:武大雷军班100%具备保研资格 配备最优师资力量,实行小班教学 据武汉

快资讯2024-04-11 17:05:21

 官方:一批省会高校,落户县城!
官方:一批省会高校,落户县城!

原标题: 官方:一批省会高校,落户县城! 近日,庐江县与安徽新闻出版职业

快资讯2024-04-10 19:24:31

东莞高中引进香港高中教学体系,学子可参加“香港高
东莞高中引进香港高中教学体系,学子可参加“香港高

原标题:东莞高中引进香港高中教学体系,学子可参加香港高考 东莞市海逸外

快资讯2024-04-10 19:18:36

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

全国第一所!新大学,提速!
全国第一所!新大学,提速!

原标题:全国第一所!新大学,提速! 近日,中建八局二公司参建的空天信息

快资讯2024-04-08 18:08:17

北京大学,公布重要院系排名!
北京大学,公布重要院系排名!

原标题:北京大学,公布重要院系排名! 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

快资讯2024-04-07 21:05:17

亲历南昌雷暴大风天气的大学生:风雨突然破窗灌入教
亲历南昌雷暴大风天气的大学生:风雨突然破窗灌入教

原标题:亲历南昌雷暴大风天气的大学生:风雨突然破窗灌入教室 4月2日17时许

快资讯2024-04-04 19:31:30

211高校,将拆出2所新大学!
211高校,将拆出2所新大学!

原标题:211高校,将拆出2所新大学! 河南郑州即将迎来两所本科院校。 河南音

快资讯2024-04-04 19:25:29

一系列新政实施 澳洲学签发放量暴跌35%
一系列新政实施 澳洲学签发放量暴跌35%

原标题:一系列新政实施 澳洲学签发放量暴跌35% 澳大利亚政府本周宣布,由于

快资讯2024-04-01 22:57:11

“救命”“打人”可触发警报!多地学校厕所安装防欺
“救命”“打人”可触发警报!多地学校厕所安装防欺

原标题:救命打人可触发警报!多地学校厕所安装防欺凌装置 校园欺凌现象备

快资讯2024-03-31 2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