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不只是学校关注的重点 也是城市关注的重点 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不只是学校关注的重点,也是城市关注的重点。 近日
原标题: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不只是学校关注的重点 也是城市关注的重点
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不只是学校关注的重点,也是城市关注的重点。
近日,国内高校陆续发布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大学生就业报告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行业和地图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产业和城市竞争力的变化。
“得人才者得天下”,究竟过去这一年,哪些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城叔选取了11所颇具代表性的“双一流”高校,仔细分析11份就业质量报告,通过对近十万名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盘点,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选取样本:以C9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基础,考虑地域分布原因,增加武汉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两所高校。
11个高校2018届毕业生人数统计
留京比例逐年下降
“在一样的工资福利下,北京和杭州两家公司的offer,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去杭州。”
今年即将从北京研究生毕业的范明告诉城叔,杭州的“性价比”更高。
这也是越来越多北京高校毕业生的想法,留京早已不是毕业生们的第一选择。
作为中国最主流的两所高等院校,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流向,能基本反映北京高校的情况。从《2018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来看,在北京大学所有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中,选择留京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39.47%,达1038人,仍然是就业学生的主流。
2018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流向省份
但放到时间轴上来看,北京大学三年来的留京毕业生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2016年,留在北京的北大毕业生占比达46.2%,将近总毕业人数的一半;2017年,这一比例为41.68%,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而今年,这一比例更是下降到四成以下。
清华大学的情况也相似,三年来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京率也从2016年的20.3%、47.7%、50.4%分别下滑为17.3%、39.9%、49.7%。
此外,就其他几所高校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去北京就业的比例也并不亮眼,北京不再是大多数毕业生们的 之地。
2018年毕业生流向北京占比
在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 看来,一方面,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环境、交通拥堵问题等因素,逐渐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选择,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在其他城市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正如范明所说的“性价比论”,“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相对而言,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现在我们的观念是工作好的同时,也要生活好。”
“孔雀向南飞”
“京城”吸引力下降的另一面,是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甚至一大批新一线城市“魅力指数”的上升。
先看上海,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上海对于本地大学毕业生的吸附力就强了不少,基本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都会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其中复旦大学上海就业人数占比更是达到了73.86%。
复旦大学2018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情
城叔也注意到,在复旦大学留沪工作的毕业生中,选择金融业的占比较大。以2018届硕士毕业生为例,选择金融业的占比达到23.44%,排名第一。这也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相匹配,城市需要人才、毕业生需要工作,两者一拍即合,上海对本地大学毕业生的吸附力自然显现。
而再往南,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除了对本地大学生具有强吸引力外,C9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广东的比例也在增加。以北大为例,毕业生到广东就业的比例从2016年的18.58%上升到了2018年的21.94%。其中,深圳表现非常亮眼,仅2018年去深圳就业的毕业生便达472人,仅次于北京。
2018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流向城市
作为创新高地,深圳坐拥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以华为、腾讯、大疆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对毕业生吸引力巨大。一组数据:在城叔统计的这11所高校中,每所高校的“第一大雇主”都是华为,作为华为总部,深圳的“吸才能力”可见一斑。
日前,广州再次推出人才新政,简化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入户办理流程。正如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分析,在强二线城市纷纷发起人才争夺战的情况下,广州再不抓紧放松落户条件,吸引人才落户的话,城市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
新政实施的效果如何尚未可知,但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未来“向南飞”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引才“新磁场”
不说“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附力也日益增强。
以武汉为例,2017年,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多高校学生”的城市精神抖擞地喊出“五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口号,随后措施也立马跟上:聘请雷军等企业家为“招才顾问”;毕业3年内凭毕业证即可申请为常住人口;只要签订就业合同,缴纳社保,即可落户。
日前,湖北省长 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8年湖北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超60%。今年的武汉市两会也披露,武汉2018年留住了大学生40.6万,计划2019年还将有25万大学生新增量。
但从武汉大学的留汉学生比例来看, 2018届本科生留湖北工作比例没有上涨,反而略有下降。有业内专家直言,“‘生产型非创新型’的产业结构无法保证毕业生的岗位与需求,才是痛点。”
再来看成都,以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为例,2016年——2018年,其毕业生留川工作比例分别为38.05%、40.48%、43.04%,三年涨了近5个百分点。几年前,有电子科大的同学表示,“全班同学毕业全去了深圳”,而现如今,这种情况在电子科技大学正在减少。
2016-2018年电子科大毕业生主要流向统计
去年6月的《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曾指出,无论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是最终就业的实际吸纳能力,以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已经成为人才吸引“新磁场”。
也有数据指出,在2018年应届毕业生眼中,期望就业地比例 的是新一线城市,占比为40.18%,同比上升了2.68%。
“当代大学生视野更为开阔,更关注自己的品质生活,随着新一线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正与日俱增。” 也如是分析。
其实,无论是哪所高校,集中一地就业的状态基本已成历史,毕业生流向分散化更成趋势,毕竟在越来越多城市崛起、发展的背景下,毕业生的未来有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