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你道理讲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听不进去 因为你错在 小长假里,连带7天娃,有时候似乎是件有点令人崩溃的事! 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这件事,
原标题:你道理讲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听不进去 因为你错在……
小长假里,连带7天娃,有时候似乎是件有点令人崩溃的事!
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这件事,结果也许没有你想得那么好!
弄不好,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一个粗暴的举动”更大。
1
身边故事
我家小区和商场之间有一条马路,平时总有很多汽车快速地穿过,而且这条马路没有红绿灯和交管人员维持秩序,所以,每次大家过马路都会小心翼翼。
昨晚,我准备带女儿和儿子去小区对面的商场玩,要穿过那条特别乱的马路。我抱起儿子,紧紧地抓住女儿的手,想拉着她和我一起过马路。
可是,女儿突然不愿意了,她大声地抗议着,拒绝让我拉她的手,要求自己一个人过马路。
我有些焦虑,这条马路这么危险,女儿才4岁,怎么能独自安全地走过去呢?何况她个子矮,来往的车辆开得又快,司机很有可能看不见她。
虽然现在暂时没有车辆通行,但是谁知道她走到一半时,会不会有车突然开过来呢?让她一个人过马路实在太危险了!
想到这里,我果断地对女儿说:“你不可以一个人过马路!”说完我一把抱住她,任凭她哭喊着、挣扎着也绝不放手。
果不其然,女儿对我的粗暴举动开始抗议——一边大声哭喊,一边想用力把我推开。
不过我很冷静,毫不犹豫地紧紧地抱住她走过了马路,并且走了很远才放下她。
其实我很想好好地和女儿讲道理,向她解释为什么她不能独自穿过马路,必须要和我一起走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耍性子、蛮不讲理。
但本能让我当时用了这样一个粗暴的举动解决了问题。
2
思考笔记
以前我觉得做一个好家长,应该是在所有时候都耐心地对待孩子,和孩子讲道理,不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应该多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虽然过马路涉及安全问题,不能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但我仍然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个“有耐心、讲道理”的爸爸。
所以开始时还是尝试着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希望ta能理解大人的想法。
但在这样一个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在马路边讲道理,很容易出危险,而且刘丹老师也说过,不是每时每刻都必须和孩子“耐心”地讲道理,有时就是必须果断地采取行动,事后再进行沟通交流。
但是我现在又开始担心,这件事该怎么“善后”呢?怎么做到既没有因为粗暴的态度伤害到孩子,又让孩子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呢?
3
专家视角:简化处理,事不过三
故事中的老爸一把抱住女儿,紧紧地抱住她走过了马路,并且走了很远才放下女儿。老爸把自己的举动称为“粗暴的举动”。
他其实很想“好好地和女儿‘讲道理’”,做一个“有耐心、讲道理”的爸爸,让女儿理解为什么一个4岁的孩子不能独自过马路。
但是老爸并不知道,孩子理解世界的思维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他可能也并不知道,自己所谓的“粗暴”行为,对4岁的女儿其实是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人类的思维包括3种不同形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发展的总趋势由低到高依次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其中动作思维一般是在个体发展早期所具有的主要思维形式。
6岁前的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主要依据当时的感知觉与实际的动作和行为。
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具体行为过程中,才能进行思考和理解。
比如,事先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画完后他才会对着画说出自己要画的是什么。
让孩子先想好了再画,通常是难以完成的。
给4岁的孩子用语言讲什么是安全,怎么过马路安全,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
但这无疑是把孩子当作成人来对待了,孩子很大程度上是难以理解“安全”这样的抽象词汇的,即使听懂了一点,也会很快就忘记。
但是,爸爸“把自己紧紧地抱住”“走过马路”“走了很远才放下”这3个动作做出来,孩子就明白了该怎样安全地过马路。
通常连续做3次,孩子就会明白,想安全过马路就得让大人抱着,远离马路时,是可以自己独立行走的。
我不太反对这位老爸对4岁女儿的这个“粗暴的举动”,但是却想要专门谈谈“粗暴的耐心”这个话题。
因为很多父母和教师,有时候对孩子不是不耐心,而是过于耐心!
反反复复地给孩子讲道理,看到孩子没有遵从道理,就继续讲……在孩子还不能理解讲的道理是什么意思的思维世界里,这已经像《大话西游》里唐僧碎碎念般地折磨人了。
有些孩子就是因为成人总是“耐心地讲道理”而产生崩溃的感受。
当女儿又哭又闹时,老爸紧紧地抱住她,孩子身体可能是不太舒服,但是,一来被抱住的时间比较短,可能只有一两分钟,二来这个动作其实又能传递出安全感,孩子很快就会接受了,并在过马路的几分钟后就可以自行玩耍了。
看起来孩子有些挣扎,老爸的动作有些粗暴,但实际上并没有伤害到孩子。
如果是“讲道理”,这可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范围;
如果再“耐心地讲道理”,就会让孩子在难以理解的信息中彻底失去了耐心。
符合思维发展规律的做法就是:
在6岁以前,主要用动作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辅以形象思维;
孩子上小学后,教师和家长要多用形象思维来交流,比如想要孩子们遵守排队走路的纪律,可以说,大家现在要像小鸭子一样排好队;
到了中学,再主要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辅以形象思维方式。
耐心是善意的,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用,否则,对孩子就可能是“粗暴的耐心”,适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