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凛冬将至向阳而生 行业寒冬已经烧到了留学行业 12月份,宝哥说要举办行业年会,我说这清汤寡水的一年没啥可谈的啊,后来宝哥活动主题是《凛
原标题:凛冬将至向阳而生 行业寒冬已经烧到了留学行业
12月份,宝哥说要举办行业年会,我说这清汤寡水的一年没啥可谈的啊,后来宝哥活动主题是《凛冬将至,向阳而生》。随后日报的国语说想写一篇《行业寒冬已经烧到了留学行业》,但他不想做第一个传播坏消息的人,那我就做这个传播坏消息的人吧。
进入2018年下半年,“寒冬”成为一个高频词,那么留学行业到底有没有进入寒冬呢?宝哥用的是“将至”,作为一个行业的一个个体,业绩还可以,只是感觉到了“微冷”;而作为行业新媒体最大的流量主的国语同学接触机构更多一些,机构的合作数据使他比我们更早感受到这股冷空气,所以他用了“已经”。
观察君认为,“寒冬”对于整个留学行业来说“将至”更为准确。虽然也有一些机构觉得2018年并不好过,但观察君要说,这才刚刚开始,就像北京的秋天,你还没来得及穿秋裤,冬天就已经来了,2019年才是行业的大考之年。
2018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下半年再回来看行业已是秋风肃杀了。截止到12月,观察君走访了差不多20家机构的负责人,与2017年相比,这其中有超过半数的机构业绩是下滑的,严重者业绩几近腰斩;不到四分之一的机构业绩是上升的,增幅 的超过50%,简直就是行业的一股清流;其余的勉强业绩持平,但利润岌岌可危。(注:这些机构规模差不多营收在2000万左右及以上,再小就不能说明问题了)。
这大抵就是2018年行业的现状吧,但这仅仅是刚刚开始。
在2017年初的时候,取消留学中介资质,曾有从业者豪言,留学行业要井喷,现在回头一看,井倒是有了,没喷出来。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
1、大环境使然,主要是指经济下行和毛衣战。最初观察君不觉得这个因素会对留学产生影响,毕竟这个群体不差钱,但分析一些学生背景之后,发现影响蛮明显的,尤其是政治的不确定,但这仅是原因之一,影响的是仅部分美国留学业务。
2、生源数量下降。从访谈的机构看,即使服务口碑不错的机构也面临着招生压力,这倒是有点反常了,很可能一个原因就是生源量减少了。为了能找到数据支撑,观察君翻阅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留学重镇的新生儿数量,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
1979-2017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
1985-2017年上海市新生儿数量
其他城市数据走势基本雷同,不再列出。在2000年前后,新生儿数量下滑至 点,2004年之后才缓步爬升。而2000年前后出生的孩子2018、2019年正是高考的时候,所以大家2017年大家只是觉得有点异样,2018年就感觉明显吃力,而接下来的2-3年会同样吃力,甚至更严重,因为早规划的学生也会相应减少。这方面,主做高中留学业务的同学可能更有发言权,他们已经在“寒冬”中坚持了两年,甚至更久。
还不放心的同学,可以查一下近几年的高考人数变化,也同样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高考录取率逐年提升,留学的录取率逐年下降。
3、市场充分竞争,两极分化。2017年的观点维持不变:大的更大,小的更多,中间的半死不活。从获客角度来说,大机构的品牌优势彰显,获客成本依然低于平均水平,目前看除头部的前途、启德安全系数较高之外,其他都还有差距,五大已经成为历史;小机构或者工作室就依赖口碑或者特殊渠道即可,但有一部分小机构也在玩火,渠道佣金高到无法保证正常服务;可怜了中等机构,产品、品牌、市场均无优势的情况下,在这场竞争中想不亏损都难,静观哪家先撑不下去吧。
4、国际学校分流。很多国际学校在学生申请大学的时候,都不太情愿校外的机构介入,毕竟申请服务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要么自己招升学顾问吃下这块肉,要么外包给合作中介一起分食,当然表面上还是学校做,中介充当幕后打手,弊端就是中介的品牌慢慢消失。
5、产品没有竞争力。这一条适用于业绩下滑比较严重的机构,无论从产品还是到服务,都是同质化的东西,顾问专业度也稀松平常,又缺乏招生能力,那么在这轮竞争中,会率先败下阵来,接下来要么改变自己,要么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