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本科教育面临学术型与应用型的抉择 一流本科教育起于何处?这是一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按照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一流本科教育首先应
原标题:本科教育面临学术型与应用型的抉择
一流本科教育起于何处?这是一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按照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一流本科教育首先应该具有科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换言之,如果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不可能产生一流本科教育效果。
然而,本科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即不清楚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状态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
具体而言,就是不清楚究竟是培养理论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抑或是什么别的类型人才。
一般而言,在本科教育阶段,高校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理论型人才的,因为理论型人才以理论追求为导向,需要长期的理论积累,且具备比较突出的理论思维天赋,这种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人群中属于极少数。
即使经过选拔性考试进入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也不一定合适被培养成理论型人才,更遑论那些在选拔性考试中成绩并不太高的广大一般本科生群体了。
但高校要培养理论型人才是有可能的。
理论型人才是那种对理论知识有偏好的人才,他们喜欢进行理论思辨,而且也希望从事学术职业。这种人才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学术旨趣的人才。
对于本科教育阶段而言,虽然也有部分学生对学术具有兴趣,但究竟能够占多大比例是无法 统计的。
如果以研究型大学的考研率作为标准看,这批人占到了应届生群体的 35% 左右,在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比例为 20% 左右,而在普通的教学型高校,这一比例为 10% 以下。根据这个数据推断,考研的总体比例大体在 15% 左右。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在考研考生中,对学术生涯具有真正认识的估计不足一半,因为许多考研者或多或少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为了更好就业而做出的一种工具性选择。
这种选择利用了目前高校研究生招生中的弊端,因为目前研究生招生中,统一考试的分量所占比重较大,为应试教育开辟了市场。
这种招生方式表面上兼顾了公平,但从实质看,它不仅损害了高校的自主权,也损害了学术质量和办学质量。
因为我们采用的是计划招生体制,入学就意味着毕业,所以当高校把学生招进来时,就想方设法让他们毕业。此时,高校想严格把握学术质量关是困难的,要想维护办学质量与水平也是困难的。
这种情况说明,招生自主权大小与办学质量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当高校无法选择合适的生源时,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愿望就很容易落空,不然就陷入了教育 论的误区。
因为教育 论认为,不管什么样的学生,教育都可以使之成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否则,教育就是不合格的。
事实上,不仅社会上存在这种期许,许多教育管理部门也有这种期许。由于这种奇怪的逻辑,本科教育出现 " 清考 " 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在今天强调一流本科教育之际,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否则,受提高毕业率乃至降低办学成本的驱动,一流的本科教育将难以实现。
02 本科教育主体导向是应用型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本科生中,真正具有理论知识兴趣、真心希望从事学术职业的学生人数尚不足 10%。
这个数字看似较小,但对于我国庞大的本科生基数而言,则是非常巨大的。他们无疑是我国学术人才的一个巨大储备库。
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更大的群体还是那些没有学术志趣的学生(所占比重超过了 90%),他们普遍缺乏理论知识兴趣,更偏向于应用知识学习,成长方向是应用型人才。
换言之,他们对知识的应用价值或如何把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或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更感兴趣,也更关心人才市场需求动向,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福利待遇。
对他们而言,如果看不到知识的实际价值,维系学习动力就成了问题。
该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就是当前本科教育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重大,社会影响也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问题。可以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头等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种应用取向的学生而言,办学成功的核心标准是帮助他们成功就业,让社会获得满意的人才,和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以及让他们体会到高校所学习知识技能是切实有用的。
无疑,这类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的,所培养的人才也是应用型的。
不过,一般而言,我们不宜提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为一旦加上 " 型 ",就意味着定型化、不变化,也就拒绝了变化的可能,那么就必须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是高质量的标准,不然的话,对社会是不负责任的。
但是,我们能否提出这样的标准?谁能够提出这样的标准?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该怎么办?这都是一系列的办学实践问题。
可以说,这些问题是无解的。
故而,当我们不能提供一个经得起推敲的人才模型之际,不宜提 "XX 型人才 "。这意味着,我们鼓励人才按照自己的性格取向发展,而不主张从外部提供一个标准模型。
这样做是尊重人才的多样性,尊重大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是对课程设计难度的充分估计。
03 本科教育的重心在于 " 成人 " 教育
针对本科教育,我们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培养规格呢?
总体而言,本科教育应该强调知识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在专业教育方面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贯彻。但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在于理想人格的形成。
这种理想人格是指,学生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具有理性思维能力,掌握批判性思考技巧,具有对社会、对人类负责的精神,具有对他人包容和理解的能力,具有合作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不难看出,这种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范畴。
具体而言,通识教育包括以下 5 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传授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博大的世界胸怀,担负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
传授本民族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担负民族振兴的责任;
传授社会组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适应组织生活要求;
传授团体生活的知识,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使其有效地发挥本人的聪明才智;
传授个人价值观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判断和抉择能力,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可以说,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
如果通识教育不能传授这些方面的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能力提高,就是不合格的。
通识教育的目标志在 " 成人 ",也即要使一个人具备高尚的理想情操,勇于担负社会责任,不断地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根据这些基本要求,如何设置课程就是本科教育思考的重点。
04 本科教育需要
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
通识教育究竟是单独设置,还是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向来都存在着争议。
如果通识教育不能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就容易陷入空洞化、灌输化趋向,很难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效果不佳。这也是美国大学不断改革通识教育的原因所在。
如果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堂中,就无疑加大了专业教学难度,也使专业课程呈现稀释化、附会化倾向。这实际上就陷入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
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然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因为通识教育是目标,而专业教育是载体,只有目的不行,没有载体更不行。
从本质上讲,这就在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究竟是采用学科式课程还是活动式课程?
学科式课程的突出优点在于能够提供比较系统的知识,缺点则是容易与实际需求相脱离。如何还原到现实并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巨大挑战,即学科式课程便于传授知识,却不容易培养能力,即使是培养能力,也只是一种理解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吸收知识的能力。
活动式课程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无法使学生获得一种系统性知识。
所以,必须设置综合性课程,做好两者的有机协调。
可以看出,开展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从人才规格设计做起,必须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也必须做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否则,一流本科教育仍然是无法实现的。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