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一波中产家庭的教育突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看过很多,但这群家长显得特殊。 他们原本生活在北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殷实的经济基础,
原标题:一波中产家庭的教育突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看过很多,但这群家长显得特殊。
他们原本生活在北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殷实的经济基础,有实力让下一代在北京很不错的学校入读,但这波家长却纷纷选择“南迁”,举家奔赴江浙沪一带。
不满于北京的双语学校;害怕孩子分流到职高;想要追求更理想的教育……不同的理由和原因,汇聚成了共同的目标:“逃离”北京。
在陌生的城市,他们是否探寻出关于教育的满意答案?
对于雨溪一家来说,2021年的夏天是整个家庭浓墨重彩的一笔。
6月时候,飞机降落在宁波栎社机场,南方温润的气流渗入肌肤,路边的香樟树长得茂盛,雨溪一家推拉着行李箱,踏入这座陌生的南方城市。
车一路往城市中心开,沿路是别墅,干净的街道,宽敞的马路,“感觉很像北京的顺义”,这是雨溪对宁波的第一印象。
在全家候鸟般搬迁至宁波之前,雨溪和先生在北京生活了15年。大学毕业后,她们从江苏来到北京打拼,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里,先生的事业版图也在随之扩充。
拥有还算充裕的现金流、在顺义区 的小区购置房产,儿子乐乐出生后,雨溪成为了全职妈妈,也成为媒体笔下的“顺义妈妈”一员。
生活在顺义,即使不去打听彼此的隐私,大家对彼此的经济实力或者学识背景也心照不宣。
生儿育女后,共同的话题把妈妈们“链接”在一起。在乐乐一岁多的时候,雨溪与其他妈妈聊天,第一次听说到“国际学校”,种子就此生根。
雨溪和先生自小是在当地区重点读出来的,虽然他们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但他们却并不认可这样的教育理念,甚至可以用“厌恶”来形容。
乐乐在两岁多的时候,雨溪和先生开始为他找寻学校,目标是民办双语学校。
雨溪做了很多功课,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名单上的长串学校名字,她一家家“探校”,一家家打下叉号。
雨溪观察到顺义区带有幼儿园的十二年一贯制双语学校鱼龙混杂,“好多学校就是请了一帮外教,就打着双语或者国际学校的旗子”。另外一种情况是,在高年级阶段,为了冲刺升学率,不少学校会让孩子去刷题,“我知道很多双语学校的创办人是体制内学校出来的老师或者校长,如果用公立学校的那套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去教国际学校的课程,这是有很大问题的。”
有时,择校不仅仅是师资和教育理念的抉择。
在顺义区后沙峪,坐落着一所顺义家长挤破头想要涌入的双语学校,它不仅口碑好,也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它一年学费是三十万,但真要一年读下来,可能就要四五十万了。”
“打红叉”的理由包括教师更替频繁、最好的师资团队全放在高中,以及在雨溪看来,那所学校名流家庭云集,好多小孩毕业后,都会有家族生意继承。哪怕没人愿意承认,但学校家长们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就算交得起学费,也不意味着你就真的踏入了他们那个圈子”。
14岁的笙然在去年夏天刚结束了这所学校的学习。
作为一名中学女生,和其他选择这所学校的同龄孩子一样,她兴趣广泛,自小学过壁球、古筝、声乐、中阮、马术、还进过学校校队,打过排球和篮球。
有一年的假期,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龙泉拍摄关于记录青瓷历史的纪录片,从脚本到镜头再到最后的剪辑,几个中学孩子完成了一部记录短片。
“大家都太优秀了,各方面被完全碾压”这是笙然对当时同学的评价,“我们班同学好多都是七八年级就托福115以上,打校队也打得很猛,各方面全面发展,绘画又很强,有很多作品。”
不过,不同于雨溪一家,笙然一家从北京来到江浙一带定居,更多是出于家庭的原因,“因为爸爸在两年前来到了苏州工作,如果我和妈妈在北京的话,一家人会长时间见不了面。”
考察了江苏一带的学校后,笙然选择了地处于昆山的一所美式寄宿学校——上海华二昆山国际学校。
笙然也会偶然回忆起在北京顺义的求学生活,但是面对新的环境,笙然适应得很快。
2
十多年前,徐慧带着刚刚幼儿园毕业的儿子浩浩,从生活了多年的北京搬迁到上海。
这个决定曾经遭遇到家人的劝阻,他们担心茫然“闯入”一个陌生城市,会影响到徐慧的工作,也对浩浩即将就读的学校充满顾虑。
但徐慧内心明白,这并不是一个“茫然”或者轻易的选择。
曾当过大学老师,对国内外教育体系有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因此,在浩浩读幼儿园的时候,她就考虑好要让孩子走体制外路线,等到浩浩五岁的时候,适逢工作契机,她飞到香港。
香港的国际学校体系完善,走在前沿,在考察的过程中,徐慧知道了一所叫香港汉基的学校,学校的教育理念一下子击中了她的心,然而这所学校很多孩子在两三岁时就在排队了,徐慧这才了解到香港的国际学校都要提前规划,“我们五岁去已经太晚了,肯定进不去。”
从香港“打道回府”后,徐慧开始了漫长而繁琐的“择校史”,她想找一所跟汉基有着类似理念的学校。
“我前前后后看了将近三十所。”
除了实地探访,在很长一段时时间里,徐慧混迹在BBS里,搜集讯息,打探各种学校的”风评”,但结果让人失望。
师资来路不明,课程体系混杂,甚至好多学校连自己的课程体系都说不清楚,这是徐慧对当年北京双语学校的感受,“学校的风气也不太好,因为私立学校学费贵,大家都有点非富即贵,攀比什么的,我不太喜欢这几点”。
除了师资和课程,理想的双语教育应该是启发式教育,但也不能丢失中文母语教育,这一点雨溪和先生也认同,“培养有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走出去了,还能很好地走回来,而不是培养一个ABC。”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