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政策红利下 技能教育走向何方? 技术人才匮乏的现实情况,让技能教育的市场潜力被多方看好。同时,不容忽略的是,社会普遍受就业焦虑困扰
原标题:政策红利下 技能教育走向何方?
技术人才匮乏的现实情况,让技能教育的市场潜力被多方看好。同时,不容忽略的是,社会普遍受就业焦虑困扰的形势下,政府层面对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如此契机下,技术人员的社会价值能否被重新审视?
6月,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明确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为5000元以上。
给予技术型学徒财政补贴外,国家也在进一步推动对于产教融合的支持,扩大对于产教融合企业的认定范围。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布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认定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不仅涉及机械装备、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也覆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社会急需的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
从诸多政策都能看出国家在技术人才培养上是动真格了。但有了政府部门的多重加持后,技术教育能否提升还在于培训机构的供给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
葛文伟认为,产业链中的技能教育首先要突破的是专业攻坚,当前中国的技校无论是师资、课程,还是所谓的实验室,几乎面临着重构。深入到细分产业中研究供应链,进而设计出更好的能力解决方案,是技能教育培训机构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其次,技能教育过程中,学员要通过实习实训来适应工作要求,这需要培训机构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来实现。再者,一个产业技术人员从初级到资深、到高级,有大量知识更新、再学习的需求,培训机构应该基于技术人员全生命周期的学习管理,打破以往的课程设置边界,进行业务扩张。
不过,摆在技能教育面前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是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读书人的认可度就比对于其他职业的要高得多。正如北宋学者汪洙在《神童诗》中所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是过去的科举选拔制,还是如今的高考制度的驱动下,都有大量学子奋战在读书、考试的最前线。学历情结、学历导向的现实语境下,读技校、做技工,更像是一个没有更好选择下的无奈之举。
葛文伟表示,社会舆论对于技能教育的看轻,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政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有质量的供给。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一是政策变化的趋势下,国家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技能教育的升级改造中,包括技术教育与应用型大学的互联互通也是国家在推进的方向。其二,技术教育机构必须现代化,了解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到底要做什么,要具备哪些能力,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打通职业培训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结合链路。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市场化力量的拉动形成合力,技能教育升级转型的逻辑才能成立。
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各行各业都有被数字化改造的机会。无论是农业中涉及的无人机操作、地理信息标注等,还是新造车风潮下生产、交付、维修等环节的升级,抑或是老龄化背景下,康养康复等产业的数字化切入,无不蕴含着巨大的技术人才需求。技能教育机构若能利用自身优势与产业升级实现深度捆绑,为学员的全职业生涯赋能,或将在技术教育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