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数学教育目标差异:不仅仅是学科成就 数学教育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数学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强项,我们所有的重点学校无不是以理
原标题:数学教育目标差异:不仅仅是学科成就
数学教育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数学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强项,我们所有的重点学校无不是以理科 而骄傲和自豪的。尤其是2009年的PISA测试,上海获得第一之后,中国式教学享誉海外。上海的数学教育被英国引进成为一个新闻事件。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我们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首先就是难度太高。我们知道中国的数学课程的难度通常超过西方国家1——2个年级,不少中国的孩子转学到美国,老师看了一下他的数学,就说你数学不用学了,可以用这个时间来自学英语。同样以PISA测试为例,PISA是面对15岁学生的,就是初三学生的数学、科学、阅读水平的测试,但上海的数学老师说,在上海这就是小学数学的水平,这就比PISA的程度要提高了三个年级。我们还知道美国到高三才开始教三角函数,这在中国是初中数学的内容。
到英国去“传经送教”的上海教师也有很多发现,他们发现和中国相比,英国的数学教学进度很慢,而且他们没有九九乘法表,计算的训练很少。小学低年级采取的都是全科教师的模式,也就是说老师一个人身兼文法、数学、科学多个学科的教学,不可能教得很深很透,而且没有统编教材,没有教研室,没有统一考试,没有集体备课,老师都是各行其是,自己组织教学。这是西方国家教学自由的传统,教师对于如何教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另外上海的老师发现英国的小学几乎没有作业,甚至有的学校把禁止留课后作业写进了校规。初中的作业量也很小,通常一节课约一个小时,老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练习,以减轻课后的负担,也就是说他们的习题、练习主要是在课内完成的。
可见中国和英国的这两种教育,它的教育价值还是很不相同的,孰优孰劣是见仁见智。英国是把儿童的自由健康、快乐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学科成就,不仅仅是分数。
高竞争性的数学教育不利于人才培养
那么中国的数学教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难度、高强度、竞争性的数学教育。这种数学教育对大多数的学生实际是无用的,也就是说以后再也用不到了,但对于少数的 学生、数学尖子,日后他也并没有能够达到应有的成就。
这种高竞争性的数学教育,对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是拦路虎,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从小就打败了。特别表现为为了超前选拔,中国发育了一种特殊的数学,就是小学生奥数——它成为加剧学业负担,增加学生学业恐惧主要的推手。
许多数学家都认为奥数并不是数学,是一门技巧,一门快速解题的手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而不是计算机器,而这种过度的、严格竞争的、淘汰的数学培训,也可能是在埋没真正的数学人才。因此许多数学尖子日后的表现也并不好。
中国从80年代中期就参与高中阶段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拥有了很多 得主,但是几十年过后,我们会发现很多人从数学领域消失了,而当年与他们同台获奖的其他国家的选手,有很多人已经成为数学大师。最典型的就是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的澳洲的陶哲轩。
很多北大数学系的数学尖子,最后就到海淀黄庄的培训机构当奥数教师。这个现象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我们的数学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西方典型的概念是学生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建立数学思维,而不是学习非常深的、非常多的数学知识、解题技巧。因为知识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学,而没有建立这种数学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
而中国式教学,它指向的是解题,是标准答案,是分数,这种教学被定义为是一种直接性教学。也就是说将学科知识拆分成很多非常小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套用公式反复训练,一遍又一遍地刷题,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谓“一看就会,一做就对”。但是这种高强度的刷题的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2019年PISA测试显示上海学生每周作业的时间平均为13.8小时,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7小时,是香港、澳门、中国台北的两倍多,是韩国、芬兰、捷克的四倍多。我们花在刷题和作业上的时间实在太多了。
这种教学的好处是我们说的基础扎实,代价就是过于功利,过于侧重机械训练,不关注数学内在的价值方法和美,从而败坏了人的学习动机。许多数学天才也就逐渐丧失了灵感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