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在人工智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中挣扎的教师 在全球疫情对教育带来冲击的大背景下,众多专家教授齐聚北京,深入阐释了他们对教育热点焦点问题的
原标题:在人工智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中挣扎的教师
在全球疫情对教育带来冲击的大背景下,众多专家教授齐聚北京,深入阐释了他们对教育热点焦点问题的观察与反思,为教师面对的新变化和挑战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和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
5月15日,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在京举行,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变革与挑战。与会嘉宾围绕未来教师的角色与使命、面对的困境以及在新技术背景下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其中,《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命题人,北大心理学首任部长刘嘉指出,教师的职责将会发生巨变,未来的教师要更注重“育”人,而不是“教”人。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表示,不论技术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不会变的。
刘嘉说,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已发生改变,但教师经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教师如果还挣扎在怎么和学生做斗争,怎么和校长做斗争,怎么提分这些方面,那么内心会非常痛苦,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他指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6-18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三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形成。现在的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教授知识这一部分,思维的训练和三观的形成相对来说关注得比较少。正是对后面两点的忽略使得师生间的关系相对紧张,导致教师的压力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将来,人工智能对知识的运用会比教师更好,所以教师要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是问题关键所在。未来的教师要更注重“育”人,即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教”人,不是教孩子知识。”
针对如何“育”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生认为,教师要利用智能化技术采集学生的各种数据,创造出更多元、更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方式。他举例,“比如,老师课后要留三道题作为作业,那么一定是有一道难题,一道中等难度的题和一道很简单的题,根据正确解答题目的多少,学生又被分为好学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三种。即便老师不做作业,也知道差一些的孩子做一次就多一次失败的体验,这就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评价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改进:假设我们给每个人的都是低于他能力的题,但我们给了以后,目的不是让学生做这个题,而是让学生来找出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让他们模仿出一道类似的题。”
张生表示,学习较差的学生本质上是思维能力较差、不会归类以及无法找到问题的共性,所以老师应该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任务,这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方向。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