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中国家长热衷于鸡娃焦虑的根源 中国家长热衷于鸡娃,早已是全民性焦虑了,不然像海淀妈妈鸡娃这样的文章也不会火爆全网。但每次谈到这个问
原标题:中国家长热衷于“鸡娃焦虑的根源
中国家长热衷于“鸡娃”,早已是全民性焦虑了,不然像“海淀妈妈鸡娃”这样的文章也不会火爆全网。但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总有人不以为然地表示,督促孩子学业再正常不过,“难道老外就不鸡娃了?”
美国父母确实也鸡娃,但具体来说却又颇有不同。美式教育不像国内这样偏重智力,更不会从小就搞题海战术,但更重要的是,美国社会分层和教育分流比中国明确:你是上层,那就一路奔着藤校去的;中层往藤校或私立大学;中下层是州立 大学,再往下是一般州立,最底下是社区大学。
底层百姓自知没有资源,不会认为只要自己努力鸡娃,孩子就能上藤校——这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既然如此,索性也就认命了,反倒也不会焦虑。
然而,中国社会却例来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科举制的传统更驱动着人们苦读实现向上阶层流动,这种强大的激励因素对中国人勤奋、拼搏的重要性,恐怕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只不过反过来,它也给个人施加了一种强大的同侪压力。
当下最热衷于鸡娃的,往往是城市中产家庭,这些父母(甚至可能是绝大部分)自己就是一路通过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功:一个家境清贫的寒门子弟,通过高考来到大城市,变成了有房有车的中层。
根据统计学原理,从概率上说,“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不可持续的,但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却很不情愿接受子女可能混得不如自己好。
这不仅是由于社会阶层相对还没那么固化,也因为东亚文化更注重“关系”:人们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来确定各自地位、获取资源、乃至进行自我评价的。
这样,每个人都必须奋力向上爬,至少要达到平均值以上才能安心。
韩国纪录片《学习的人》在访谈世界各地时就发现,在东亚,全社会学习的热情源于一点:人们为了达到社会基准而奋斗,因为“落后于社会基层,是很恐怖的事”。
这和“面子文化”也密切相关:因为“面子”本身就是迎合他人的期待和基准生活,人们是在关系中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攀比就是重要的学习动机,因为“连中等都达不到”是很丢人的。
片中几个韩国妈妈的话几乎和中国父母如出一辙:“至少即使没有非常优秀,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不是想与别人比起来多优秀,但如果我很差的话,就会感到很大压力。”
在韩国,“与其说他们是不管怎样都要做好,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避免没有做好而学习”。当有美国人谈到很难理解家人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或羞耻时,另一位韩国妈妈说:“儒家社会的传统,一个学生的成绩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全家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鸡娃时,其实预设了“不做人上人,就会连生存都成问题”这个前提,由此可见社会相当缺乏保障,导致家长毫无安全感。
但这究竟是底层真的无法生存,还是被欲望所裹挟,内心把“生存”的标准提得太高了?又或是社会阶层鄙视链下,被他人“瞧不起”的恐惧使然?
如果不反思这些前提,那么焦虑几乎是难免的:谁都不甘人后,掉到平均线以下不仅令人羞愧,还可能影响一辈子的生活。这既给人向上的希望,又得承受无穷的压力——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因为有希望才有焦虑。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