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经费不足,博导也是打工人 在同样的评价体系内,一个科研成绩突出的老师相较于一个潜心教学的老师,前者无论是在职称晋升,还是在各种奖项的评定
原标题:经费不足,博导也是“打工人”
在同样的评价体系内,一个科研成绩突出的老师相较于一个潜心教学的老师,前者无论是在职称晋升,还是在各种奖项的评定中,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作为科研项目的牵头人和直接参与者,身兼硕导、博导的教授们精力相对有限,权衡取舍下往往忽视了教学任务.
这种情况其实也与教学活动的“效益”甚微不无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公开的课时费等人员费用发放标准中,教授:不超过150元/课时;副教授:不超过100元/课时;其他人员:不超过80元/课时.
图源: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为了让导师回归课堂,只能从政策上动员.中南大学从2012起,严格执行“本科生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被称为史上最严“讲台令”.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出台政策,使“教”由传授变为传授+指导;使“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实现教学相长.
然而制度的规定,不如从根源上解决教学的软肋——调整评价机制以及出台奖励措施.浙江大学2011年起设立“心平奖教金”,其中杰出教学贡献奖为获奖的一线教师每人奖励100万元人民币;武汉大学也设立了“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用于奖励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必须承认的是,课时标准、奖励措施在数量上仍是“杯水车薪”,与动辄百万级的科研项目经费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教学工作相较于科研、项目上的付出,不过是“雪上加霜”,毕竟申请项目经费本身就绝非易事.
此前,我国博士招生数量相对较少,只有少数优秀教授才可担任博导,并且以国务院名义任命,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而现在,我国大学的博、硕士点不断增加,但课题经费的发放,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分配的合理性和制度的完善方面都存在问题.据调查,大学中至少超过50%的在职博导没有申请到相关的课题经费.
在有些学校,还实行博士津贴由博导提供的方案,加上外出开会、调研、发文章的版面费,基本都从博导的科研经费中开支.因此,很多博导的主要工作就是接项目、申请课题,因为只有这样才有经费保障博士出成果.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让学生能顺利毕业,博导需要带领研究生不断地做实验、出结果、发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就曾呼吁:“导师有权向管理部门追问博士生的培养经费,要求公开其全部去向,以便大幅度地增加博士生培养经费的下拨比重,避免不合理的层层折扣.”
学生不靠谱,导师要“背锅”
这年头,博导招博士就像“拆盲盒”,多多少少有看走眼的时候.在知识分工极其细化的今天,一些博士只是把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当成了谋生的工具.导师对学生原本抱有学术上的期待,但学生则把读博当成一种人生经历或者跳板——这种思想上的距离并不能产生美.
指导论文“死脑细胞”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中,论文发表不再作为博士生的硬性指标,但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博士就终究避免不了要与论文打交道.
“90后梗王”袁隆平曾表示“不带博士生了”,并因此登上热搜榜.“论文修改起来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这些应该是大多博士生导师共同诟病的.
原标题:盘点!OSSD课程申请全球TOP大学有哪些优势? OSSD全称为Ontario Secondary
快资讯2024-04-0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