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教育减负为什么知易行难? 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减负的口号虽然喊得很响,大家却尴尬地感觉到,教育给人们造成的负担不仅没有变轻,反而是越减负
原标题:教育减负为什么知易行难?
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减负的口号虽然喊得很响,大家却尴尬地感觉到,教育给人们造成的负担不仅没有变轻,反而是越减负担越重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尬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改革举措——新课改,绩效工资改革,特色学校建设,家校合作等——存在着与教育改革初衷相悖的地方.
(1)在新课改方面:我们推行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新理念,但是学生相对较短的在校时间,除了要应对不变的考试的硬性要求外,更不足以完成这些新理念赋予的任务.结果这些任务就全都被推给了家长.家长自然感到负担沉重,不胜其烦.
(2)在绩效工资改革方面:我们将用于企业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制度引入到了教育中,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教育往往是最难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的.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导,以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往往是细碎的是难以被数字所测算记录的.
(3)在特色学校建设方面:为了响应不能千校一面的号召,很多学校纷纷想方设法打自己的特色牌,有主打乒乓球特色的,有主打武术特色的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但这些特色往往并不与升学考试挂钩,仅仅是与学校的面子挂钩,而学生却又不得不学.于是这些特色,便让学生在无形中又多背负上了一层负担.
(4)在家校合作方面:原来是觉得家长和学校之间隔得太远,但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之间又走的太近了,这使得老师和家长的自由时间都受到了侵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必须时时关注家校互动的微信群,以免错过重要信息.弦绷得如此之紧,负担自然也就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了.
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话来说,减负所要减掉的就是超出教学大纲的违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业负担.减负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却是没那么简单的.
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性空间是必要的.但因盲目的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剥夺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必要主导权,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
例如,在选科这件事上,其实通过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出选择.但是,我们新高考的方案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无法真正有效地行使自己的选择权;而教师虽然明白如何选择,但却碍于规定,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干预.面对这种两难的境遇,家长不得不求助于校外的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进行选科.于是,各式各样的帮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的校外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一说到校外辅导机构,就不得不提到当前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校内主业校外学”的怪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会安排给学生很多不在考纲之列的副业,这就压缩了学生进行主业学习的时间.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忙的不亦乐乎,但在学习成绩上却是赤字连连.为了提高成绩,家长们便不得不安排学生们上辅导班补课.于是,本该在校内完成的主业学习,便成为了校外辅导班的职责.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往往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够理想,而遭受到家长的抨击.家长则因为要帮助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副业任务,以及支付学生上辅导班的费用,而背负上更大的经济压力.学生则是平时被副业任务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然后还要抽时间去上主课的辅导班,结果弄得心劳日拙,几无闲暇.
由此,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悖论式的教育场景中,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费力不讨好,还落着埋怨;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又背上新的负担.其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一方过得舒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活动中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定位是不一致的,甚至彼此间还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零和性矛盾.
例如,在校外培训机构看来,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校内教育失败的基础上的;在家长看来,自己家孩子的成功,则是建立在别人家孩子失败的基础上的;在学校看来,优质的生源就那么多,别的学校教学成绩不理想时,自己才有机会把优质的生源抢过来.这样,当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的基础上的,只有政府希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时,不管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多么的好,政策的内容是多么的完善,其实际所起到的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且,目前的教育减负措施无论思路再怎么新颖,理念再怎么前卫,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目前学生还是要通过考试来升学,而且升学考试的标准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要升学考试这块天花板还在,那么凡是与这块天花板相冲突相抵触的减负措施,最终都不免会走向落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