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新文科这个词,最近有点儿火 不久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将启动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要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
原标题: “新文科”这个词,最近有点儿火
不久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将启动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要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
6月,在天津大学召开的国内首届高校法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上,“新文科” 联盟——法学教育创新联盟。
其实早在两年前,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
文理交叉重组,把新技术融入人文学科当中,开展跨学科教学。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一次采访也提到:
“没有哲学社会科学、没有文科教育的繁荣,高等教育就是低层次的、初级阶段的教育。”
看到这样的回答,小新同学忍不住想:
国内的文科教育,是不是要在新一轮改革中迎来转机了?
文科也曾是明日之子
在高科技语境中,文科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补充,一种锦上添花。
时至今日,大多数文科生都培养出了自嘲与被嘲的勇气,因为各个维度的数据都在替他们昭告天下:
文科生过得不太好。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前10专业没有一个人文学科,勉强能为文科生争点气的是万金油专业金融学,而金融学是文理科都能报读的;
2019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排名前20的专业类别。/麦可思研究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年度课题指南》中说明,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资助额度是35万元,而自然科学的重点项目资助平均达到298.57万元……
然而,曾经的文科教学是具有 优势的,无论东西方,学术上的成就都始于人文学科。
在中国,重义轻利的观念贯彻于整个古代教育体系,我们崇尚知识分子的伦理与道德,从最早的春秋战国私学开始,孔子就将“文、行、忠、信”贯彻于教材中。
这直接影响了往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教育,无论是西汉董仲舒还是宋代书院,都多少与儒经相关。
直至明清的科举,四书五经仍然是必修科目,每逢选拔也都必考作文对诗。
蔡元培曾在1935年写过一篇《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这位中国近代教育大家自5岁起就进入家塾读书, 他回忆道:
“初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后来就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最后读《诗经》《书经》《周易》……我十三岁,已经学作八股文了。”
这是过去中国几乎所有小学生的读书轨迹,课堂把孔孟之道或者程朱理学寄托在文学的章句中。
至于一些社会状况、自然现象、劳动技能等实用知识,则不被列入教学范畴。
如潘光旦先生所说,教育在这个阶段“只重视个人修养的尽善尽美,培养个人的文学才能”。
这一令文科生无比向往的教育氛围,同样出现在最初的欧洲大学中。
十四世纪,德语国家专设了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四门学科,其中三门都是现代学科分类下的文科。
文科教育也曾经历过一阵扩张。/unsplash
1905年,在华传教士创立的圣约翰书院,正是以欧美文科学院的四年制学士学位为标准率先开设课程,并于1907年首次授予4名毕业生文学士学位。
在此阶段,文科生的产量惊人。
根据1934年《申报》的记载,文类学生多达6863人,而实类学生仅2759人,文科院校的蓬勃逐步演化到“畸形”,以至于政府不得不限制文科院校的资金与招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