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孤独症儿童入校后被退学 融合教育面临多重困境 孤独症儿童入校后被退学,康复上耗费巨资但久未见效果等问题近些年屡见报端。 据公开数据显
原标题:孤独症儿童入校后被退学 融合教育面临多重困境
孤独症儿童入校后被退学,康复上耗费巨资但久未见效果等问题近些年屡见报端。
据公开数据显示,全球孤独症患者已达6700万,国内的孤独症患病率逐渐递增,近年来专家预估已达到1%,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可能达300余万。但由于康复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缺少专业、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以及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康复问题不容乐观,随班就读更无法充分落实。
面对孤独症儿童面临困境难题,如何将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融合教育等长链条贯穿,让每个机构在各环节、点状上努力?
融合教育面临多重困境:不是搁一起就叫融合
在今年的开学季,北大医疗脑健康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共同推出特殊儿童融合入校的公益课,针对融合教育政策、支持资源,以及孩子入学前必备的关键技能、亲师、家校沟通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解说,给即将进入校园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在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方面提供支持。北大医疗脑健康的相关人员表示,这是一个系列公益课程,后续将持续更新。
这个课程得益与此前8月份,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与北大医疗脑健康就“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相关。协议提出,三方将发挥各自在教育、医疗、康复领域的优势,在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体系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题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尝试性探索。
事实上,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问题一直是个难题。“融合教育不是搁一起就叫融合,家长陪读到底要怎么陪才合理,是不是什么都管?雇用的影子老师又是否专业?在康复过程中,家校应该如何做好配合?同学和老师如何接纳?每一个环节都会成为影响融合教育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贾美香此前接受芥末堆采访时表示。
北大医疗脑健康市场部总监刘欣提到,很早前他们就在思考如何做好特殊儿童康复服务,但在实践中发现,当康复良好的孩子进入到幼儿园、普小阶段,因为环境支撑体系不到位,特殊儿童虽然年龄增阿长但功能发展却在退化。
从机构的角度上,这需要在课程上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融合,比如通过建立梯度课程、设置社交班等尝试,也根据具体环境变化做个性化的支持。刘欣介绍,进入校园环境后,仅限于康复的过渡融合是不够的,还要从教育的角度探索融合,尽管政策也要求学校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但学校囿于经费、人员精力、专业程度等问题,无法构建融合教育的支持环境。
以一线教师支持为例,很多幼儿园的特教老师配置比例严重失衡,且大部分属于兼职老师,其专业性及精力都成问题,“老师是不是能够识别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并知道如何随机应变地去辅导他?”刘欣说,这就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北大医疗脑健康虽然也举办了诸如孤独症康复行业的首届学前融合教育大会;同时协同普校,教老师如何识别和筛查孤独症、如何进行科学的融合课程安排等。但相较于现有融合需求的儿童数量来说,这些措施依然不够。
贾美香表示,让孩子进入普校、融入社会一直是孤独症家庭的愿望。虽然融合教育正处于先研、先探、先试阶段,但在政策驱动、家长期盼下,融合教育追求的已经不仅是让孤独症孩子有学上,而是能融合。所以融合教育想要不走弯路,关键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和搭建环境支持系统。
北大医疗脑健康虽然拥有研发能力、有康复实践中心,也承接了很多国家课题研究,但出于对学术和实践结合的严谨,课程体系搭建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政策层面国家对于特教需求的实际要求,同时也为了帮助更多特殊教育需求的家庭,和行业协会及教育研究中心的合作成为必经之路。
刘欣认为,人才培养不光是资源老师、巡回指导师的支持,也不单是从上而下的培训,它需要体系化的支持,“需要动员整个学校方、家长方以及其他普通儿童的家长们支持学校接收这样的孩子,接受并帮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在班里达到有质量的学习和融合,促进部分人对特殊儿童会有碍于普通儿童发展的错误的社会观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