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教师教学价值取向调查研究的意义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标志着课程改革真正得以落实。教师的价值取向规约着教师的观
原标题:教师教学价值取向调查研究的意义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标志着课程改革真正得以落实。教师的价值取向规约着教师的观念和行动。调查教师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了解教师观念更新状况,反映和预测教学实践的发展态势,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课程领域便开始关注价值取向研究。艾斯纳和沃伦思提出了描述课程设计的学术理性取向、技术取向、认知进程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奠定了西方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基本框架。20世纪80年代,埃尼斯等人开发了用于测量教师价值取向的量表(Value Orientation Inventory,简称VOI),在教师价值取向调查中广为应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亦有研究者专门针对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以往研究在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测量工具和状况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尽管广义的课程涵盖教学活动,但教学与课程各有其研究侧重。“教学重在探讨学习者和教师,集中在课室层面。”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教学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目前国外虽然有以科林斯和帕特为代表的教学观实证研究,他们编制的教学观量表(Teaching Perspectives Inventory,简称TPI)在国外研究中应用广泛,但量表维度对我国教育文化背景的适用性有限,而且测量内容不是专门针对教学价值取向的。由于缺乏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我国关于教学价值取向的实证调查非常有限,导致对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现状缺乏了解和把握。
鉴于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开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调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状况。这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对教学改革的深化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通过自编问卷开展调查,具体问题包括:中小学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中所表现出的教学价值取向有何特征?观念层面和行动层面的教学价值取向是否存在差距?如果有,具体差距有多大?观念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受哪些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