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北京双考生家庭:佛系备战,相约顶峰见|作业帮2020高考故事 2020年的高考,注定不同寻常。无论是考试时间,还是备考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
原标题:北京双考生家庭:佛系备战,相约“顶峰见”|作业帮2020高考故事
2020年的高考,注定不同寻常。无论是考试时间,还是备考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有关理想与现实,勇气和坚持,每一位考生、家长、老师,都有各自的表达。这是一组平凡的故事,但它映射着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以及在困境面前守望相助永不言弃的精神。
2020年高考故事,“帮”你记录,为你加油!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北京疫情出现了反复,6月16日晚,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并相应调整防控策略。市教委随即发布消息,6月17日起,中小学各年级一律停止到校上课。北京高三学子提前告别校园,转回家中继续备战高考。
一
6月17日那天,我正好在家办公,就陪着女儿一起去学校取学习资料。儿子早在几天前已经把学校的东西都搬了回来。
我是一对龙凤胎的妈妈,2020年,在北京,我家里有两个考生。
从春节前开始,疫情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多数孩子都有了相应的思想准备。儿子前几天就说,其实每天都做好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在学校的准备”。
按照之前的计划,考生在进考场前也需要提前居家隔离两周时间,但因为北京疫情防控等级突然升级,孩子们离校的时间提前了5天(原计划是6月22日)。
在女儿学校门口,我看孩子们的精神状态都挺好的,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紧张。我看到两个孩子在校门口告别,相约“顶峰见”。我理解他们是把考场比作他们这段奋斗时光的顶峰,期待着“迎战”。
孩子们在校门口合影、告别。面对着疫情下的这个高考季,他们的心情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不同的就是合影时每个人都戴着一个大口罩。
二
真正感到焦虑的,可能是一些考生家长。
在北京疫情出现反复之前,学校的家长群里,每天都有学生家长追问:北京疫情已经缓解了,是不是就不用在家隔离两周?可以一直在学校备考吗?
每家的情形都不同。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家没人照顾,有的是担心复习效果不如在学校。我们家好像没有太多这样的担忧。
从今年寒假开始一直到4月学校复课,我们在家一直是该学习的学习,该工作的工作。儿子和女儿每人一个房间,各学各的。我和孩子爸爸,一人在餐桌上支了一台电脑,把家里打造成了一个标准的办公场所。
全家人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状态。我和爸爸为孩子们做的,主要是后勤保障工作。比如兄妹俩上网课需要设备,或者需要提升网速,我们就立刻去给他们配备笔记本电脑,去给宽带做升级。
孩子们以前觉得学校的集体生活挺好,现在觉得这样的居家生活也不差。用我儿子的话说,感觉我们家特别有学习氛围,他很喜欢。
而且这样的居家生活也让我们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以前他们中午也不在家吃饭,晚上还要经常上晚自习,周六也要上课,也就只有周日才能给他们做顿饭,所以当时特别珍惜。现在孩子们三餐都在家里吃,我们一天可以给他们做三顿饭,也是难得。
三
备考期间,两个孩子都非常自立,各有各的学习计划。
之前女儿的老师曾问我,有没有尝试给她的学习加一点量,去做一下哥哥学校的试卷。女儿对这个的回应是,自己的卷子都做不完哪还有时间做别人的。我想也对,就没有再去强求。
从初中开始,他们就不在一个学校。当时属于推优派位,北京市其实有相关的政策,双胞胎在大派位的时候是可以分到一个学校的。我当时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他们说按派位就行,我说那好,索性就不去折腾了。升高中时,他们也是凭各自的成绩,分别考入不同的高中。
他俩不是整天黏在一块玩的那种,但是感情一直很好。他俩小时候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记得两三岁的时候,亲戚朋友给零食吃,哥哥拿到了零食立刻就说:还有妹妹的呢?
有时我觉得兄妹俩好像比和我更亲近。他俩说一件事儿,说一句,就都明白了,然后我还在问“你们说的是什么”?遇到事儿,他俩第一反应也是先找对方。那天下大雨,天突然就黑了,女儿没带雨披,她就给哥哥打电话。我说你怎么没给我打?她说,给哥哥打,他就可以给我送雨披啊。
两个孩子的成绩大多数时间也是不相上下。我们偶尔会侧面鼓励两个孩子在学习上相互交流,比如妹妹在数学上遇到难题时可以请教略胜一筹的哥哥,但我从来不引导他们互相比。
我不希望在他们俩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人与人的竞争常常会带有敌对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伤害性的。而且,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们俩之间的竞争。
四
疫情期间,除了学校和他们自己的计划,我和孩子爸爸没有给孩子准备别的学习内容。在孩子自立的前提下,我们是非常愿意放手的,基本不干涉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一方面,我很相信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也不一定适合孩子,还不如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自己规划。
可能我为他俩耗费精力最多的地方,就是高考志愿填报了。我和孩子爸爸参加高考,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对高校、政策的认知都需要从零开始。更难的是,2020年是北京新高考的第一年,文理科在一起排名,不像以前文理分开排,参照系和以往截然不同。
从高三上学期开始,我就开始去研究高校。既要研究了解政策,还要考虑孩子们喜欢哪个学校,什么学科,更要去对照他们的成绩能够够得上哪一所。两个孩子一文一理,目标方向也不一样,看材料得看双份。
模拟填志愿之前那段时间,其中有一个月,我每天都要听各种关于志愿填报的线上讲座,越听越焦虑。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一分都不想浪费。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我都需要知道,我知道我的方向、我的目标,我就照那个点就行了,我也不需要精准卡到那个点,说我一分都不浪费,没必要。
五
关于高考志愿,兄妹俩有自己的想法。
儿子的志愿特别明确,他就喜欢物理,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这样一个喜好。家里的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那一套,他几岁的时候就反反复复地看,书都被他翻烂了。从小到大他就喜欢物理,大学依然想学物理,搞科研,这是他自己早早就定下的方向和目标。
女儿更喜欢文科类,但可能没有哥哥那么明确的方向。在上初中的时候,她问我说:妈妈,你看哥哥很明确喜欢物理,那我以后干什么呢?我好像没有发现特别喜欢的事情。
我说没关系,这件事可以慢慢来,看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你会有你自己喜欢的、想要干的事情。我想让她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后来她参加了学校和北京市的一些社团活动,比如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她觉得挺有趣的,感觉参与其中活力满满。后来我们在一起聊女儿将来的志愿,她说自己喜欢做那种和人多交流的,不是特别受束缚的工作。
我们一分析,说这不就是新闻么?我和孩子爸爸大学都是学新闻的,所以,未来如果女儿走上跟我和爸爸同样的道路,我们也不会觉得奇怪。
对于高考,我想他们可能不像我们当年那样,希望高考改变命运,他们要看淡很多。但我和他们说,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高考可能会成为你将来选择朋友的一道门槛,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样子,你就会和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所以他们就会对自己有要求,会有一个想法的设定。
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高考是一个往更好世界去走的很重要的一个台阶。期待孩子们“顶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