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校提高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的思考 经历了这场疫情,我们用信息化手段快速满足了各种疫情防控需求。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
原标题:高校提高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的思考
经历了这场疫情,我们用信息化手段快速满足了各种疫情防控需求。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要平衡好信息化治理和技术支撑的关系。
高校领导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治理、统筹、服务等工作的了解,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治理相关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将学校发展的综合改革设计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融合及衔接,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治理现代化。
信息化部门应以提高学校管理、服务、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为目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找准自身定位,主动作为,以师生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要平衡好建设精品和应急需求的关系。
信息化部门应树立精品意识,建设功能强大、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的信息化产品。而面对疫情防控等应急需求,能够快速建设好满足基本需求的应用则是最需关注的问题,这时UI的设计可以不用精雕细琢,能够用简单方式实现的问题也不用花大力气追求完美的方案。总之,第一时间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完美的方案。
3.要平衡好应急建设和统筹建设的关系。
高校信息化应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规范建设。面对疫情,学校各部门原来需通过信息化立项论证的项目,现在可申请专项经费应急启动;原来有信息化规范约束的建设过程,现在可以省略到没有建设方案,只要完成应急任务即可;原来必须虚拟化部署、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共享等技术要求,现在可以单机线下数据导入等。
这些信息化建设,短时间内解决了一些应急的问题,但后疫情时代,必将给学校信息化资源、系统、数据的整合带来困难。因此,信息化部门也应对业务部门的应急建设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实现应急和统筹的双赢。
4.要平衡好高大上和基本需求的关系。
疫情防控期间,各式各样高大上的设备应运而生,处处体现着信息化的尖端科技。各个楼宇突然出现了人体测温大屏,通道机的人脸识别组件上也长出了“测温眼睛”,学生返校通道前的数据大屏,骄傲地时时变换着学生返校的数据。
微信图片_20200617114516.jpg
这些设备和应用看上去很美好,显示度很高,但我们也要冷静思考,我们要解决的基本需求是什么,后疫情时代这些设备能做什么,会不会被冷落在某个库房,我们是否可采用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且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值得信息化部门深入思考。
5.要平衡好信息化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使高校各部门对信息化的需求更为迫切。疫情防控期间,本可以让学生自行填报的每日校内行程轨迹,却要通过采集学生无线网接入和一卡通消费数据来实现自动填充;本可以通过已有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的密切接触人员反查,却要通过教室每张课桌、食堂每张餐桌的二维码扫码定位来实现。
信息化部门在面对这些看似可行需求时,要充分考虑开发成本和效率,也要跟业务部门说清楚,“信息化解决不了所有技术问题,更解决不了管理问题”。
6.要平衡好快速响应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满足应急信息化需求,有时不得不采用校外互联网应用平台来实现。
如个人每日健康情况报告,利用公共问卷平台可快速满足需求,但因无法做到统一身份认证,师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健康状况,甚至是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都要在第三方平台填报;又如各种在线培训、在线讲座等报名,需要参会人员填写个人信息,包括联系方式等,都存在极高的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因此,对于个人敏感信息的采集,在快速响应的同时,也要做好数据的管理和保护。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也必定是高校信息化面向应急管理的再出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