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如何传递更平等、均衡、包容的艺术教育资源? 在嘉宾们对中美两国艺术教育大环境进行简单介绍后,主持人引出了本次论坛的第一个议题:作为
原标题:如何传递更平等、均衡、包容的艺术教育资源?
在嘉宾们对中美两国艺术教育大环境进行简单介绍后,主持人引出了本次论坛的第一个议题: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传递更为平等、均衡、包容的艺术教育资源?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的范勇院长从政策层面上首先作了分析。近年来,中国对于教育资源的开放作出了很大努力。尤其是民办教育的腾飞,使得教育与资本市场得以交流和融合,为教育的更好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从国际交流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正被引入到中国,中国的艺术教育正走向多元化。
汪大伟院长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汪院长指出,现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源自工业革命后高度细化分工的社会体制。在角色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适应产业链需求的专业人才。这样的结构把整个教育分割成不同科目,把人也分成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环节都自然而然地希望能够垄断自有的资源,这间接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
为了打破这种源自社会公共领域的不均衡,社会的公共空间改造是一个重要切入点。从上世纪开始,上海美术学院开始涉及公共艺术领域。其最初的目的是响应中国90年代以来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公共空间艺术需求,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师生们都切身体会到公共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鼓励大众都参与到艺术的创造中。通过艺术创作,使每一位参与者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人民的归属感。
目前,上海美术学院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建有工作站,在浙江玉环地区设立有公共艺术基地,同时也在上海本地城区,如曹杨新村、广中路街道等处进行公共艺术项目,鼓励学生跨出校园、走入社会,与社区建立联系、发现问题,用艺术的方式和语言去解决公共问题。这不仅是艺术教育课堂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升自身创造能力。
赛德尔教授非常赞同汪院长提出的公共艺术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对公共艺术的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也帮助学生获取了跨学科、跨专业的视角,更引导了学生积极践行其社会责任。假如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具体某个课堂中,而与整个社会的需求与语境相脱节,这样的教学模式将是存在问题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致力于搭建一个高效而包容的艺术教育“生态系统”(ecosystem),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解决中,也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作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