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考环境下的素质教育路该怎么走? 因为S校尖子层在高考中的失手,该校的素质教育一夜间遭到多方的否定,尽管许多负面评论源自消极情绪的
原标题:高考环境下的“素质教育”路该怎么走?
因为S校尖子层在高考中的“失手”,该校的“素质教育”一夜间遭到多方的否定,尽管许多负面评论源自消极情绪的宣泄需要,但校方不应该忽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推行已久的教育模式竟如此容易地失去家长与学生的信任?其中一定存在某些问题。
长期以来,S校的“素质教育”以竞赛成绩多、活动丰富、校园氛围自由的特点被大众所认识,但该校的学生和家长都清楚,能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参加校园活动、组建学生社团、选修校本课程的方式接触“素质教育”,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更是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学生不仅要学好高中课程,为高考打好基础,还必须考量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目前,受校园氛围的影响,该校学生的主流认识是:高一先忙社团,高二慢慢收心,高三再鼓劲学。在高考的竞争环境下,学生、家长对这种认识实际上也持怀疑的态度,毕竟像S校这样开展教育的学校在G省范围内真不多见。这种怀疑的情绪在这次“高考失利”事件爆发后被放大了。
应试与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S校在认识这一问题时也许产生了偏差。首先,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是难以使用统一标准进行衡量的,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品德素质和能力培养,评价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只能从学生本身的成长、发展得出答案。但校方过于强调科、体、艺的竞赛成绩以及校园活动的丰富性和学生社团的多样化,可见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量化思维。
其实,应试与素质教育并不一定对立,应试也需要考生的高素质。学校在高考的评价体系下难以摆脱应试的需要,那么很有必要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之中,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形式探索素质教育。课堂是学校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重要场所,在高考的评价体系下,学校难以一下改变家长“‘分’评一切”的观念,但是学校可以利用课堂效果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教育在于育人”的道理。一份务实而不失丰富的课程清单总比胡里花哨的活动报告更具吸引力,一节精彩的课堂总比一场华丽的文艺晚会更受欢迎。要继续推行素质教育,只有融合学生和家长的应试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