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不做学科,做公益的人知道孩子要什么 后方计划是厉妍在深夜灵光一闪的项目,她是哈尔滨市扬益青年公益发展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这次抗击疫情,她和
原标题:不做学科,做公益的人知道孩子要什么
“后方计划”是厉妍在深夜灵光一闪的项目,她是哈尔滨市扬益青年公益发展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这次抗击疫情,她和李女士同分到社区服务的小组.扬益公益主做青少年服务.疫情发生时,厉妍发现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医护、警察、志愿者等都在抗疫一线,“他们为大家服务这么长时间,但好像他们家里的孩子,却暂时没有被关注到”.厉妍认为,公益组织可以通过集合课程,帮助解决一线抗疫人员的后顾之忧.但什么样的课程是疫情期间的孩子需要的?厉妍反对提供学科课程,
“第一我们拼不过专业的教育机构,第二孩子确实不缺学科,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资源”.她认为,孩子们缺的是“老师们通过网络课程与他们建立的情感链接,包括每一次认真的师生互动,以及对他们持续的关注”,而疫情期间,对于生命、自然、艺术等非学科类的体悟,也被不少教育专家广泛提及.她和后方计划的参与者多次讨论,经历了一两周的筹备期,基于现有资源,商定了公益课程将以系列课程呈现,包括戏剧、性教育、营养、美育、生命教育、自然教育等八个主题.
一个课程总共三次,每次一个小时,跨越三周,针对的孩子在6到11岁之间.在这过程中,厉妍也婉拒了部分愿意参加公益课的老师,“主要考虑到不同老师的讲课效果,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他跟孩子互动的经验,甚至他的每一个用词的美感度,他肯定都是不一样的”.不过线上授课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线上授课有一些效果跟线下的现场氛围会不一样”,性教育课程老师、益家成长工作室创始人龙川,将部分课程内容调整为更适合线上互动的形式.比如通过绘画、做手工、讲故事的方式予以呈现.通过重新演绎白雪公主的故事来告诫学生如何保护好自己.龙川认为,很多家长甚至学校对性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有的甚至羞于启齿,也有家长认识到但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学习. 厉妍同时兼任戏剧课的老师,相比线下戏剧课学生之间更多的肢体接触,她对线上课也进行了一些改造.她的授课过程基本是在房间走动,同时控制好幅度,让镜头跟着自己移动,但又不能让学生轻易察觉,“我的主要目标是讲清楚规则,把他们带动起来,而不是说要给他们做示范,让他们看见我是怎么弄的,那样的话我总会担心说我不在镜头内,最终肯定会影响我整个课堂的组织”.
在课堂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中,考虑到孩子对镜头掌控难,厉妍还会特意提示他们,“只要自己能把身体打开,然后用这个游戏来放松就可以,不用想着非得让我在镜头前看到”.厉妍告诉芥末堆,她知道孩子们在镜头之外玩,在需要的时候,她也会及时召回,“我会说那只青蛙你要跳到镜头来让我看见”,孩子们就又会回到镜头前.孩子的思维也在课堂上发散,在一次生命教育课堂上,老师分享了自己和两只猫的相互陪伴的故事,也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和回忆了他们和曾经饲养的小动物之间的美好细节一位小朋友如此解释她的画:小乌龟独自跑出来,在钢琴底下呆了太长时间,最后死了.我想念小乌龟,这是我寄给它的信.我家还有一盆植物,即使已经枯死,但它在我的心里,叶子一直是绿葱葱的.孩子们做的画,图源:扬益公益相比市面上教育机构赠送的课程,李女士认为,公益人会站在我们这类人的家庭的出发点进行内容设计,“我们做公益的人会知道,孩子们培养他们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为人处世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说学了多少知识”,“商业性的课程,他并不会考虑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