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优等生带动后进生 只是一种学霸的压力学渣的阴影 重点班,其实是重点学校的一种衍生. 上世纪50年代初,受学习苏联模式、发展重工业的影响,国内急
原标题:优等生带动后进生 只是一种学霸的压力学渣的阴影
重点班,其实是重点学校的一种衍生.
上世纪50年代初,受学习苏联模式、发展重工业的影响,国内急需重工业人才.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办好部分学校,从而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当时的一种选择.
于是,重点学校制度应运而生.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它们须“在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
重点学校在文革期间一度被取消,1978年后得以重启与巩固,当时教育部提出要在经费、师资、生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从县、市、省到 ,各个层级的重点学校诞生.
自然而然地,经费资源倒向哪儿,追捧的人群便涌向哪儿.
人人都想择校进入重点中学,但这些学校毕竟名额有限,能进与否,要拼的或许不只是成绩了.
在《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一项2003-2004年对北京、苏州、宁波等10个城市调查显示,优势阶层(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子女约60%在重点中学就读,而低阶层家庭的恰好相反,约60%子女在非重点学校就读.
为了缓解该体制带来的不公、缓和竞争的过分集中,教育部门曾推行过倡导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设立“示范性中学”的举措.
但前者没能触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根本,还一度带来了“天价学区房”.北京德胜学区一处12平米的房子去年卖到了360万的高价.30万/平米的高价,不知让多少家庭望尘莫及.
后者实际上在走重点学校的老路,久而久之,原本用以缩小差距的教育,反而加深了这一沟壑.
没有考进重点中小学,你离好大学可能又远了一点.
而且,喊了多年的“取消重点班”,基本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即初中和小学.未被包括在内的高中阶段,以及与它直接关联的初升高、高考,才是更血腥的抢夺赛.
长久以来,重点高中及其重点班,一直被视为备战高考所需的垫脚石,竞争强度高居不下、区别对待也始终存在.
如果高中学校、班级的分层竞争激烈不减,低一级学校分化培养的需求,又能消减多少?
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重点培养”这一概念早已是“深入人心”一般的存在,一声倡导、一纸规定已很难将其取消.
但凡有条件、有能力的家庭,大多会尽可能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非放任其进入较“差”的环境中学习.
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焦虑.在应试教育之下,没有人会不知道一路能搭上初中、高中重点班的车,到底有多香.
一项对山东潍坊市区某高中进行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学习能力比较研究》显示,在重点班的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习作用的认识要高于普通班.总而言之,两者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在外在条件上,前者所拥有的师资力量、(资源不均等时的)教室环境、班级规模等,都比后者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