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小学生的AI课怎么上?青岛迈出第一步,覆盖百所公立校 10月29日上午,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人工智能展示课现场。 同学们,我们要给刘彦凯同学
原标题:小学生的AI课怎么上?青岛迈出第一步,覆盖百所公立校
10月29日上午,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人工智能展示课现场。
“同学们,我们要给刘彦凯同学做一个电子相册,需要用到一部分的照片。可是呢,郭老师的电脑里存了满满的照片。现在呢,老师想请你们帮帮忙,从这些照片中把刘彦凯所有的照片找出来。好吗?”
课堂开始,授课老师郭春蕾给学生派发了任务。没有学生能够完成。“他好多照片太难找了,和别人的照片混在一起。”“数量太多了。”学生们说。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啊,这么多的照片是非常常见的,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郭老师又问道。
“我们可以靠人工智能。”一位学生答道。
这是一堂人工智能展示课,地点位于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礼堂舞台。10月29日上午,十八名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坐在舞台中央。或许是因为台下坐着观摩的领导和老师,学生们显得有些拘谨。
今年9月1日,青岛市教育局通过与商汤科技合作,在全市100所学校试点人工智能课程,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两万多名学生,并联合培养了300多名AI教师。
青岛在试图打造一个全市乃至全国的AI教育范本,但这个过程仍在摸索之中。落地AI课程,行政力量只是第一把推手。师资如何配置、教研由谁负责、学生怎样评估.....种种现实的挑战,无不关乎着青岛能否将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延续下去。
“我们坚定一个想法,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不做,问题依然摆在那,只有做的过程当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青岛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姜林说。对青岛而言,现阶段的目标是静下心,先把“青岛模式”稳定下来。
一堂小学AI课
人工智能进入基础教育的提法由来已久。此次青岛的案例,使得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第一次有了大规模的落地尝试。 不过,AI课上什么、怎么上,尚未有先例可循。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里,教育部对高中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如何开展、配套设施如何建设定下了标准。而初中和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没有全国性标准和引领性文件。老师们只能自己摸索。
郭春蕾是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老师,负责给三个四年级班的学生上AI课。在她看来,调动兴趣是AI启蒙的关键。
展示课上,郭春蕾通过找照片的活动来导入“人脸识别”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展开对人眼识别照片的讨论。
郭春蕾让学生从照片文件夹中选出刘彦凯同学的照片。
“郭老师的脸有什么特征?”“眼睛不大不小”、“脸是圆圆的”、“嘴巴不大不小”、“头发是黑咖啡色的”、“鼻子刚刚好”......回答五花八门。
“我觉得徐同学也符合这个特征。”郭春蕾表示,单靠语言的描述无法确定一个人,而是需要更准确的特征相似度值。“机器分类也是在模拟人眼识别,记住模样就是在记住特征。我们有个专业术语叫做人脸聚类。”
AI课程注重实践,为了让学生明白机器识别图像的原理,郭春蕾让学生们利用python编程,亲手操作实验过程。
郭春蕾让学生利用python编程理解过程。
步骤看起来很复杂:调试training函数,提取人脸特征;调试test函数,对比所有照片;查看运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不过,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实施指定的操作,并不需要“写代码”。
“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一种做事情的逻辑,而不是理解编程语句,我讲这些我的课堂会失去兴趣。”郭春蕾在后续采访中表示,虽然目标还是通过编程加深孩子对算法的理解,但是在课上会屏蔽底层的细节。
最后一个环节,郭春蕾让学生们讨论生活中的聚类技术,如机器人分拣货物、淘宝按照内容聚类呈现搜索结果等。
对于这堂AI启蒙课,一个学生的体会是“说不上难,也说不上不难。”在郭春蕾看来,教授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使大人能理解的东西,让小学生也能理解。
“比如我讲循环的思想,就会用每周一到周五上学时间都要穿校服形容,周末可以穿自己的服装,这样就有一个判断的思维,分条件判断。”郭春蕾举例说,“要跟孩子的生活实际结合,我们大人看似很简单的东西,其实对他们来说,要想让他们理解真是不容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按照青岛人工智能教育的规划,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目前在四年级的14个班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有587名学生接受了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育。全市范围内铺开了100多所学校,每个学校至少200名学生。青岛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课时安排上,除了初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外,小学四年级起、初中、高中都是每周一节课。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有的是进入校本课程,学生按兴趣报名;有的是以试点校的形式,成建制推进AI课。
“现在太多东西要进校园,什么都要进课堂,但是课时如果没有保证那都是开玩笑。青岛基教处在牵头,很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必须纳入课时,保证课时。”姜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