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蓝皮书》指出 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不够合理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
原标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蓝皮书》指出 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不够合理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8-2019)》指出,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不够合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因为,优质普通高中在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分布很不均衡,北京市有52所示范高中分布在城六区,而其他10个区示范高中仅有21所。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上北京的常住人口集中在城六区甚至更核心的东城、西城,示范高中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慢慢形成的,也集中于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以前三四环外就是郊区景象,现在五环外依然是人口稠密区。而且,随着北京新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六区人口比例下调,非首都功能逐渐疏散更是趋势,这让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有更高的需求,对优质高中与高水平教师集中在核心城区的现状提出了挑战。蓝皮书建议推进高中教育阶段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这也是缓和幼升小择校热的另一个着力点。当下正值幼升小信息采集完成,等待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间节点。这些年,从2017年“市级统筹”首次被写进市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到2018年强调要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再到今年首次公布各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名单,北京一直着力推进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力图补齐历史短板,缓和择校热潮。此次蓝皮书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
对北京中考政策有所研究的家长都知道,幼升小择校,很大程度上是奔着中考去的,尤其是对京籍人群而言。因为一旦小学选择了某个区,学籍就在哪个区,未来跨区的机会不大。示范高中数量多而集中的东城、西城、海淀三区,中考招生除了彼此锁区(不招其他两个区的生源)之外,放给其余外区的名额很少,可以说,大部分招生计划是面向本区的。而“名额分配”、“校额到校”等一系列意在让一般初中的孩子有更多进入示范高中机会的中招措施,也是向本区考生投放。因此有人说,同等水平的孩子,以西城学籍考入西城示范高中和以昌平学籍考入西城示范高中的机会是不一样的,前者大,后者小。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未雨绸缪,进城换房,哪怕换的是天价“老破小”,就是希望获得一个教育强区的学籍,为9年之后的中考做准备。听上去似乎有什么不对劲?但现实的确如此。这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在各区域之间分布极不均衡。
因此,蓝皮书提出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应向郊区、新城区、新居住区倾斜”,是一个可以破题的建议。一所口碑良好的学校的形成,需要师资和生源的合力,因此,保障师资和吸引生源同样重要。蓝皮书指出,非城区教师的职级定位与城区相比存在差距,例如,2015年北京市城区教师中,中学高级和中学一级职务占比都超过30%,未定职级的普通高中教师数量占6.19%。而非城区同年未定职级的教师数量占比超过16%。教师在待遇、职业发展上存在的差距,不利于教育弱区招聘老师。
另一方面是对生源的吸引,其最重要的一环是,是让重视教育的家庭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政府花更大力气补齐教育弱区的资源短板,同时可以鼓励民间力量参与高中阶段的办学,让民众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当好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好生源相结合,才有改写教育弱区教育版图的可能性,长期以往,才能让城市从“单中心”朝“多中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