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工作报告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工作报告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工作报告,基于来自中国、巴西、南非等国的具体案例,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教育系统利用数据推动教育平等、提高教育质量等议题。
以下为此次报告的精选摘要。
双教师模式“解放”老师、提升教学效率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拓宽了传统学习过程的物理边界,既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又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效果。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教师模式将为老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双教师”是指一位教师和一位虚拟教学助理。虚拟教学助理可以接管教师日常工作中包括布置作业、解答重复性问题、批改作业等任务,从而让老师能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对学生的指导和一对一的交流。
同时,计算机辅助学习(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CAL)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支持学生改善学习策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勾勒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和轨迹来显示每个学生的长处、弱点以及学习偏好。
中国在教育领域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步伐并不慢。根据报告,目前全国有95%的学校都接入了互联网。全国范围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集中应用体现在人工智能批改作文上。现阶段,有60000所学校都在尝试使用人工智能阅卷,其阅卷准确率可达到人工阅卷准确率的92%。
搭建数字能力素养评估框架,贯穿学习全程
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角度来看,报告列出了由全球学习监控联盟(Global Alliance to Monitor Learning, GAML)等机构的专家联合推出的数字能力素养评估框架(Global Framework to Measure Digital Literacy,以下简称“框架”)。
于2018年更新的框架强调数字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六大领域的应用,包括理解教育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与评估、教学、组织管理等。
框架分为五个能力素养板块,每个板块下再细分出2-6个子项。具体来说,五个能力素养板块的主题分别是:信息及数据素养、沟通及合作、创建数字内容、确保安全、解决问题。
报告中列出的数字能力素养框架
报告还发现,有不少国家在后基础教育阶段加大了人工智能相关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法国、中国和美国都采用了全面发展人工智能的策略,并致力于培养出能够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力。其中,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相关投入是最多的。
同时,MOOC和类似可汗学院那样的在线学习平台也为更多学习者提供了接触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新路径。这些在线平台不仅向学习者传递人工智能知识,它们本身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最好的应用者之一。
六大挑战依然存在,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国家教育领域的落地并不意味着其发展前景是一帆风顺的。报告罗列了六个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过程中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报告援引的调研数据指出,2017-2021年间,人工智能市场的增幅将达到50%。目前,人工智能教育不少仍是由私有公司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公共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想要让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创新、商业等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运作,亟需更完善的政策支持。
确保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过程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是又一挑战。人工智能教育是否会让原有的教育差距变得更大?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培训能够胜任人工智能教育的老师、搭建能够充分收集信息的数据系统、确保在人工智能教育上的科研投入、重申数据使用过程的透明性也同样重要,且充满挑战。
报告认为,公私合作是加强人工智能培训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式。报告所提及的不少国家都在行业界和学术界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双方不仅共享物质和财政资源,而且还能确保教育计划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