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从课间15分钟 到 每天2小时:看两会如何为青少年健康 加码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身心健康议题持续升温。从延长课间休息到保障体育活动
原标题:从“课间15分钟” 到 “每天2小时”:看两会如何为青少年健康 “加码”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身心健康议题持续升温。从延长课间休息到保障体育活动时间,从优化课程设计到完善安全机制,代表委员们围绕 "让学生动起来、笑起来" 展开热议,勾勒出一幅 "健康第一" 的教育新图景。
让课间15分钟成为“全国标配”
“很高兴看到在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课间15分钟正在成为各地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在谈及课间改革时难掩欣喜。
厉彦虎一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去年全国两会,他曾联合十几名委员提出延长课间时间的建议。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北京、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份开始实践“课间15分钟”,一些省份宣布保证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间的主人。从北京到安徽,从甘肃到全国20多个省份,这一改革浪潮不仅延长了学生的课间时间,更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现在,在史家胡同小学,不算体育课时间,孩子们每天的基础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已达到135分钟以上。”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洪伟介绍,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学校制定了课间活动实施方案,保障学生课间15分钟与上下午各一个30分钟大课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为未来打好基础。”洪伟说。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教师农加贵表示,今年2月,云南省启动“壮苗行动”,提出中小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的“硬指标”。“学校严格落实15分钟课间休息和每天至少一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导孩子们走出教室、回归自然,让学生通过户外活动锻炼体魄、培养兴趣,守护身心健康。”农加贵说。
全国人大代表姚明还提出建议--开展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他表示,青少年健康不仅是体魄的强健,更需要价值观的塑造,应关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健康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希望在我国本土实践基础上,借鉴相关国际经验,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走进真正的社交场景,成长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
体育课不能是“走过场”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审计与质量管理处处长韦军认为,中小学课间从10分钟调整至15分钟,能有效改善学生课间不够用、久坐不动等问题。“这种改变,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成长更有后劲儿。”
“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 韦军指出,“体育中的规则意识、协作精神、抗挫折能力,正是新时代青少年的必备素养。”
有了方向和政策的指引,在共识和期待之下,为了保障“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真正得到落实,多位代表委员聚焦政策落地环节,从师资紧缺、安全保障、家校共育等层面建言献策。
针对体育教师结构性紧缺的难题,代表委员建议“共享体育教师资源”。韦军建议与附近的学校或其他体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师资,逐步完善体育教师的长期培养和职业成长制度。
对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能受伤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完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建立免责制度,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安全保障。
家校共育方面,洪伟校长提议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亲子运动会等,鼓励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并参与到学生体育运动中来。同时,家长也应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开展体育锻炼,共同强健体质。杨善竑代表则建议引导社区为学生提供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教育局副局长沙宝琴代表还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时对学校进行监督,确保体育课和大课间按时上课、休息,杜绝“走过场”。
在安徽泾县千亩园学校,已退役的专业摔跤运动员张玉蝶成为这里的体育教师,为喜爱运动的孩子们提供了新的选择。支持退役运动员进校园、聘请专业教练定期指导学生训练、盘活社会体育场馆等改善资源、教学条件的建议也同样受到关注与讨论。
运动回归乐趣
在课间活动中,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融合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中心小学,百余名学生跳起流传近千年的“钱棍舞”,既能强身健体,也提升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安徽亳州,五禽戏进校园既传承文化又强健体魄;在贵州青岩小学,滚铁环、竹竿舞等传统游戏让课间笑声不断......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小学的一名男生在大课间滚铁环 图/新华社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共识:当运动回归乐趣,青少年自然会 “主动流汗”。安徽省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陈静代表认为,体测应该 “功在平时”,避免超强度训练;要通过增强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让孩子们爱上运动,而非强调竞争,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
从“要我动”到”我要动”,从 “课间15分钟”到“终身运动观”,这场关乎亿万孩子的健康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言:“让孩子们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未来的希望。”当校园重新响起欢声笑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少年体质的提升,更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