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随着专项计划政策的推广与实施 能否对农村学生的大学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倾斜性招生计划等途径,在高
原标题:随着专项计划政策的推广与实施 能否对农村学生的大学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倾斜性招生计划等途径,在高等教育阶段提高了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当前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与地方专项计划为核心的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2014年开始实施的高校专项计划(下文简称专项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有学者认为这项政策只能在短时间内对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起到积极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甚至带来“逆向歧视”等问题。虽然政策的实施的确提供给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帮助这部分农村学生实现了社会纵向流动。但是,农村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已然是弱势群体,他们受到原有的经济条件、物质基础的限制,因而对上大学产生的经济负担的顾虑更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崔盛和吴秋翔在《家庭经济条件还是学生能力?——信息干预对农村学生选择重点大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讨论了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学生选择重点大学?随着专项计划政策的推广与实施,能否对农村学生的大学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其影响机制又是什么?
1、研究假设
文章提出3个研究假设,假设1:在没有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显著影响选择意愿,家庭条件好的农村学生更愿意选择外省大学。假设2:在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对农村学生选择意愿的影响削弱,学生能力的影响增强。假设3:高校专项计划政策能够促使农村学生选择外省大学。
2、随机控制实验设计
文章采用的随机实地实验属于随机控制实验,被认为是政策评估的“黄金标准”。每一名被试学生在不同的政策信息干预下进行大学选择,选择结果以学生选择省内重点大学(云南省)或省外重点大学(云南省外)呈现,大学均以字母替代校名,并非特指某所学校,实验明确告知大学的学费一致(5000元/年)。
被试学生样本被随机分入3+1组,3组为实验组,1组为对照组。因变量为大学选择结果,信息干预则是给学生有关高校专项计划招考信息、高校专项计划资助信息、就读地成本信息的组合刺激,以此检验他们在不同信息环境下选择结果的差异。
研究在云南省某州(市)下辖县(市)进行随机抽样,选取A、B、C、D、E5个县(市)样本;在此基础上选择各地共6所高中作为学校样本;随机选取样本学校中符合高校专项计划报名条件的高三应届农村学生进行实验。
3、研究总结与讨论
第一,家庭经济条件与学生能力对农村学生选择重点大学存在显著影响,但家庭经济条件的作用更强。对农村学生而言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学生会选择到外省市的重点大学就读。在没有专项计划信息干预的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能力对大学选择没有显著作用。在实际调研中,全部被试学生并不了解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实验组学生接受了信息干预)。所以,研究认为对照组的结果能够代表大多数西部地区农村学生的选择观念,即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如家庭经济条件。
第二,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可以矫正家庭经济条件的“干扰”,强化学生能力对选择大学的作用。在高校专项计划政策的干预下,家庭经济条件对农村学生选择大学产生的影响明显降低,而学生能力成为显著影响学生向外省流动的主导因素。考虑到专项计划政策是以招考政策为核心并辅以适当的资助政策,招考政策的本质就是降低大学对农村学生入学能力的要求,起到放大学生能力的作用。同时,资助政策恰恰削弱了农村学生对家庭经济条件的依赖,如此证明了高校专项计划的另一种价值与意义,就是让学生摆脱对经济条件的依赖,以个人能力决定学生的大学选择。与没有受到政策干预的学生相比,那些获得信息越充足的学生,经济因素的影响越弱,学生能力的作用越强。但是,研究并没有检验出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对农村学生产生显著的直接作用,说明政策并不能促使学生选择外省大学,这值得进一步探究。研究认为,如果省内省外的重点大学都提供专项计划的机会,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而言政策的吸引程度反而不强,从而导致选择的决定性因素重新回归到家庭经济条件与个人能力上。
第三,在所有学生都获知招考信息的基础上,学生能力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额外的资助信息与成本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无论是否提供成本信息或者资助信息,高校专项计划都可以消除家庭经济因素对农村学生选择的影响,让能力成为主导因素。但仅有招考信息不足以最大化地发挥专项计划的政策调节作用,招考信息是对能力的单方面调节,而辅以资助信息则可以有效提升政策的效果,削弱经济对选择大学的“负面”影响。而成本信息不仅会降低学生选择外省大学的意愿,还会加强经济因素对选择的干扰,强化农村学生对家庭经济条件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