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教育部统计:高校该岗位在编人数减少! 2023年底,教育部网站更新了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教职员工数量287.1万人,其中专任
原标题:教育部统计:高校该岗位在编人数减少!
2023年底,教育部网站更新了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教职员工数量28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00.5万人,行政人员40.5万人,教辅人员24.5万人。
与2021年统计数据相比,教职员工数量整体增加8.5万人,涨幅3.1%;增长主要集中在专任教师,增长约12万人(涨幅6.4%);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其他附设机构人员等群体的规模均有所下降。
另外我们注意到,近两年高校各类教职工中的在编人员数量也有变化。
虽然整体而言,2022年高校在编人员数量(191.3万人)较2021年(187.5万人)增长3.8万人,涨幅2.0%。但除专任教师外,其他教师群体中在编人员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工勤人员在编人员减少5000余人。
并且从2022年各类教职工中在编人员数量占比来看,均比2021年有所下降。其中,专任教师(69.1%)、工勤人员(47.5%)占比下降最多,分别较2021年占比下降1.7个、1.9个百分点;行政人员(63.9%)、专职科研人员(54.1%)中在编人员占比与2021年相比均下降1.2个百分点。
未来进高校、拿编制,可能真的越来越难了!
高校编制,逐步收回
其实,有关高校减少编制的讨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开始。
2011年3月国家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到,2020年要建立新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后高校取消编制之声就不绝于耳。
2016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有关部委官员表示,将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一时间,“高校取消编制”引起媒体、教师以及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而这并非“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说法的首次出现。2015年5月,北京市发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
此后几年间,官方又陆续下发一系列涉及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的文件。
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高校依法采取多元化聘用方式自主灵活用人,统筹用好编制资源,优先保障教学科研需求。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
“新型”编制出现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国家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对职场人而言,“入编”就意味着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或更加稳定。这也成为青年学者愿意进入高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普通本科、高职院校,或是一些边缘、冷门学科,仍会在教师招聘中用“提供事业编制”吸引 人才加入。
不过在高校取消编制的大趋势下,教师想拿到编制已经越来越难。而且伴随传统事业编逐步被收回,各种“新型”编制也随之出现,例如:
●编制“周转池”:指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定规模事业编制,供事业单位周转使用。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换句话说,“周转池”编制是真编制,但不再是“铁饭碗”。
●报备员额制:与传统事业编制的差别在于,员额制也是事业编,但加了期限。在合同存续期间,员额制教师享有事业编制待遇,但是否续聘,要根据教师在合同期限内的考核再做定夺。
●控制总量管理(备案制编制):与传统事业编制差异在于备案制聘用个人没有事业编制(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畴),但岗位有编制。即编制到岗,岗位对人。编制属于谁,由高校决定。
高校行政岗,事业编没了?
而且当高校在新聘教职工时,通常其人事管理也会因岗位不同而有差异。
●专任教师岗:预聘—长聘制,非升即走
作为另一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保障的制度,预聘—长聘制正在越来越多高校中推行。
高校给予新进教师若干年试用期,并签订短期的“预聘”合同,试用期满接受考核,通过考核者进入“长聘”序列,获终身教职,反之必须离职。
应该说预聘—长聘制确实有益于高校筛选并保留优质人才,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发展潜能。但“非升即走”给教师群体带来的更大压力,也伴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目前也有一些高校,如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宿迁学院等明确不采用“非升即走”的招录模式,化解“五唯”压力。
●辅导员岗:多地发文,解决编制
辅导员岗是部分地区、高校明确“给编”的岗位。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高校专职辅导员人事管理需按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不得用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辅导员。此后,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力推动辅导员编制待遇稳步提升。
江西省明确公办高校按照“逢进必考”原则给予编制、待遇,并专门拿出了1200个编制用于解决专职辅导员的编制问题。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2月,江西省高校共有辅导员1.1万名,其中专职辅导员占比85.6%,68所公办高校辅导员全部实现编制内配齐。
陕西省经过三年努力,全省公办高校辅导员入编率83.4%,入编率进入全国前列。陕西省教育厅印发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再要求,为满编超编高校争取更多周转池计划,督导落实高校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配备入编。
安徽省也积极协调省委编制部门追加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事业编制,解决公办高校专职辅导员编制问题。河北省明确要求,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要具备正式编制……
●行政岗、教辅岗:聘任制、合同制
高校里的事业编制有限,往往都留给重要的引进人才。而对辅导员以外的非专任教师群体——比如行政岗位、教辅岗位、工勤人员等来说,签订人事关系主要为聘用制、合同制、劳务人事派遣。
而且我们注意到,近几年高校招聘行政岗,“事业编制”越来越少,学历门槛越来越高已不稀奇。这些走上行政岗位的高学历人才,其实和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一样,也十分关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失去“编制”加持,高校行政人员的流动性或将增大,给高校行政服务带来冲击,也值得高校关注。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王昕红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曾谈到,高校行政聘任制对行政岗位人员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是一些人员在申请行政岗位时,抱着“先进入高校再说”的心态,仅把行政岗作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的跳板。二是当行政人员进入在职提升学历通道,容易与繁忙的行政工作任务产生矛盾,从而引发部门领导和同事的不满与责备。三是聘任制往往带来的是不确定和不稳定感。
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海芍认为,应该多为高校行政人员的职业通道考虑,畅通职称通道才能留住高学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