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多省已调整!应届生身份或将取消 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
原标题:多省已调整!应届生身份或将取消
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
这对于正担心失去应届生身份而不敢就业的2024届毕业生们来说,是一个 的好消息。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民生大事。因此,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国企及事业编单位的岗位招聘不断向应届生倾斜。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不少人选择缓就业、慢就业……据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9.1%。
原本利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正逐渐呈现出反效果。因此,不断有声音开始呼吁取消或淡化应届生身份。
多地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
目前,多个省份已经放宽了应届生认定标准。
今年7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1部门发布通知: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
同月,贵州省同样发布通知:报考我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具体以毕业证书落款时间为准)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
广西人社厅发布通知:在发布招聘计划时,明确“高校毕业生”包括近2年内毕业、未落实过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即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不对其是否签订就业协议、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湖南省人社厅在6月印发《关于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即毕业证书落款年度3年内,含毕业当年度),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浙江省发布的《202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中显示:2022年、2023年毕业生可报考身份要求为2024年应届毕业生的职位,但2022年、2023年普通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不能享受2024年硕士以上应届毕业生放宽年龄政策。
其实早在去年7月,福建省人社厅率先表示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考中,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
不过各省份对应届生身份的调整范围有所不同,例如,湖南、广西、山东仅在事业单位中有相关表述,福建、贵州的范围则扩大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此外,应届生身份的认定年限标准在各省也有差异。贵州、山东未对择业期内毕业生作规定;福建、广西、湖南则将年限放宽至1-3年不等。
除了体制内的工作机会,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在2025届校招要求上,也放宽了应届生毕业年限。
腾讯2025校园招聘对象的毕业时间放宽至2024年1月-2025年12月,中国大陆(内地)以毕业证为准,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以学位证为准。
阿里的淘天集团2025届校招招募顶尖人才T-Star的对象条件,也放宽到2023年11月-2025年10月期间毕业的毕业生。
怕失去应届生身份,不敢求职
按国家相关规定,高校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
近年,“铁饭碗”的工作越来越倾向于招聘应届生。
202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计划招录3.96万人,其中2.6万个计划专项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比近65.7%,比去年增加1000个定向岗位。
据财新报道,地方招考也有相同的趋势,广东、湖北等地应届生招录比例超过40%,北京、浙江等超过50%,山东全省共设置应届毕业生招录计划2977个,比2023年度增加1056个。
图 | 国考岗位倾向应届生
国企、央企等也持续性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今年7月,人社部召开2024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介绍,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11条政策举措,整合并优化吸纳就业补贴、扩岗补助,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等政策,并将政策期限一次性延长2年,稳定就业预期。
因此,应届生身份变得格外珍贵。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缓就业、慢就业的现象也逐渐出现,甚至也有人选择主动延毕。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2.8%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延毕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延毕的一年,用来考公或考研。同时,还能以在校生的身份,继续在学校享受到低价的住宿、餐饮、自习室和图书馆资源,备考环境更好。
每个人都期望赌上一两年的时间,为自己博一个上岸。但现实是,数百万毕业生因备考失败进入下一年的求职季。
此时,本想借着两年“保质期”考公考研的学生们,进入职场才会发现民营企业并不认他们的应届生身份。
最受高校毕业生青睐的互联网大厂,其校招往往只面向当年毕业的应届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漫长备考期,可能也会让毕业生们与劳动力市场脱节,更不利于他们具备市场竞争力。
初衷希望保护毕业生求职的应届生身份政策,从实际上来看,可能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求职。
呼吁取消应届生身份
取消应届生身份的声音,这两年不断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从保障平等就业的角度,呼吁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他认为招聘时限制应聘生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求职。
他建议短期可适当延长高校毕业生择业期,而长期要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打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招聘对象所作的应届生身份限制,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政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标签,不要强调应届生身份,而是关注青年人群体就业的问题,认同、支持年轻人的个性化发展,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建议淡化“应届生”身份的同时,也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取消公布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把对毕业生“就业率”或“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追求,改为对学校学科设置合理性、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的考核;让学校要把功夫下在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上。
今年9月,2025届毕业生们将开启自己的秋招求职。
未来应届生身份的界定标准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或被取消,政策的转向已逐渐出现了苗头。变化的初心,终究是为了解决应届生就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