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给力!高校教职工读博 一次性补助25万 学历在哪都是敲门砖、硬通货,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承担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更是如此。 曾
原标题:给力!高校教职工读博 一次性补助25万
学历在哪都是敲门砖、硬通货,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承担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更是如此。
曾几何时,硕士研究生还有机会在高校做专任教师,而现在,博士、名校博士、海归博士已成专任教师入职“标配”。
尤其是对不少高校专任教师而言,硕士学位已无法满足其职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重金,鼓励教职工在职读博
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是学校雄厚师资力量的直接体现。
随着内涵式发展对师资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宏观政策引导下,许多高校在积极引进优质博士毕业生的同时,也开始大力支持本校教职工读博。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该校2020年发布的管理办法(暂行)中写道,若教职工取得博士学位且返校工作后,不仅可一次性获得博士安家补助25万元,而且还可领取博士专项人才津贴,标准1000元/月。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教学一线教师为主,兼顾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关人员若考取国内大学或者国外高水平大学,可以报销学费、交通费、住宿费等,报销总额 不超过10万元。
◆天津职业大学:该校的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原则上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可进行不超过1年的脱产学习。教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和博士学位证后,学校按发票额100%资助 学制学费,资助总额实行 限额, 额度为8万元。
◆太原工业学院:该校的专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相关教师脱产学习期间,学校会每月发放就读培养费7500元或9000元。教师不脱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履行在职在岗人员岗位职责,执行在岗人员工资等待遇。
同时需指出的是,在查阅各高校的相关政策时,我们也看到高校对于在职读博的教职工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 对于在职读博的教师,多数高校明确提出,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 在职读博的教师,通常需具备满2年至5年不等的在校工作经历。
◆ 教职工在职取得博士学位,通常需要继续为就职学校服务3年至8年不等。教师在服务期内若因个人原因与学校解除合同,应按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教职工在职读博,越来越难
当前,对于部分正在高校任教但又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而言,学历层次内卷严重,令他们格外焦虑。
“只有硕士学位的在职教师读博,这几乎是一条必然要走的路。”
一高校教师感慨,“在高校里连个博士都不是,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 。
然而高校教职工“想读博”和“能读博”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逐步收紧在职博士的招生规模。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就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此后,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相继控制在职博士比例。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到,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 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作为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接受媒体采访坦言,博士生导师一般不愿意接收有工作经历的博士生,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工作的博士生。“因为他们在地方高校的工作经历与导师所在高校的学术方向往往不在一个层次上。与其这样,不如招收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一张白纸’的学生更好做规划。”
对于已读博的高校教职工来说,也面临很多困境。其中最普遍的矛盾是学习任务与原有的工作任务之间的安排。不少教师抱怨,一边是安身立命的“饭碗”,一边是关乎未来的前途命运,“哪边都得顾好,哪边都不能得罪”。
高校教职工,日趋“博士化”
☑1999年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2005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
☑ 据《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数据可知,2020年全国本科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比已达到41.78%。
☑ 教育部办公厅去年发布《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薄弱师范院校遴选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师范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提升薄弱师范院校教师学历层次。
☑ 2022年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谈到“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时明确表示:鼓励建设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作为师资的重要来源。
麦可思今年通过整理各“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博士专任教师数据发现,被统计的91所高校博士专任教师占比均值高达75.81%。博士专任教师占比超>90%的有9所,90%>博士专任教师占比≥80%的有28所,80%>博士专任教师占比≥70%的有34所,博士专任教师占比<70%的有20所。
高校教职工“博士化”已成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面对不断提升的高校教职工读博需求,如何引导部分人员理性读博,如何保障读博教职工顺利完成学业,还需高校深思与探索。
高校教职工在职读博,实现多方共赢,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