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双减撬动基础教育改革大棋局 期待更良好的教育生态早日到来 2021年11月10日,在贵州省丹寨县城关第一小学的校园艺术节上,小学生在参加飞机航
原标题:“双减”撬动基础教育改革大棋局 期待更良好的教育生态早日到来
2021年11月10日,在贵州省丹寨县城关第一小学的校园艺术节上,小学生在参加飞机航模表演。新学期以来,丹寨县各中小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成立各种校园艺术社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1年3月6日, 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回应教育领域热点问题
2021年7月24日,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改革启动。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而在这盘棋中,基础教育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016年, 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旨在根治基础教育诸多痼疾顽疾的“双减”,对于整个中国教育来说意义极为深远。
谋定
去年全国两会时,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学校曾经给高一的学生测试引体向上,结果132名男孩一个也拉不上去。
不少专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首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力下降。现在学生中近视眼众多,许多成年人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少龄化,这样下去,国民体质下降,今人担忧。
其实,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来更是出台了多项政策,2013年的《中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对学校的教学进度、作业布置、考试评价、教师补课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从2018年开始,校外教育培训成为减负工作的重点治理对象,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对严禁超标培训、严禁培训与升学脱钩等作出了规定。
“教育包括培训教育在内,从来都是一项崇高的公益性事业,天然地应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宗旨。”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研究员说。但是在“剧场效应”“教育功利主义”等裹挟下,学生们校内减下来的负担,又在校外加倍地补上了。再加上资本的涌入,校外培训迅速扩张,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广量大的无资质培训机构,偏离公益性办学宗旨,迎合一些不合理的社会需求,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采取抢先学、超纲教、反复练等方式,纷纷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过度开展升学和考试学科知识培训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暑期放假前问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的请举手,结果只有3个学生举起了手;问已学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的请举手,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这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董圣足说。
教育变成了“产品”,商业追求的当然是“利益”,《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基础教育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184亿元。
校外培训机构不断制造着家长的焦虑,同时利用这些焦虑继续“绑架”家长,甚至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再造了一个教育体系。
改革迫在眉睫!
2021年5月21日, 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他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也就是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路径非常清晰,就是要减轻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时间表路线图明了:针对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要“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重拳
2021年6月15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正式成立,提出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2021年8月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刚刚上任,就听取了有关“双减”工作的汇报,之后又到广州进行了专题调研。他强调,“双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积极探索“双减”工作有效机制,针对问题“见招拆招”,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有效推进。之后,教育部将“双减”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
“双减”,进入重拳出击阶段。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牵头20个部门组成了“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单独或会同多个部门快速密集出台20余个配套文件,建立起“1+N”政策制度体系。教育部还启动了校外培训立法研究,正在加快推进;公布36项竞赛名单,力图缓解竞赛带来的培训热,减轻因竞赛带来的过重学习负担。另外,教育部还出台了校外培训材料、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了一系列规范要求,强调对培训内容进行全面把关,划定从业禁止及行为“红线”。
“雷霆之势”的治理就是要让教育首先回归良心行业。
正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 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所说的那样,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据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93.21%,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7.07%。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政府指导价管理全面落地,预收费全部纳入监管,培训广告基本绝迹。同时,资本已经大幅撤离培训市场,上市机构全部剥离学科类培训业务,总市值从2021年3月的9477亿下降到2021年12月的1128亿元。
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双减”政策落地,终结了愈演愈烈的校外补课竞赛。
攻坚
“野蛮”培训的校外环境得到了治理,那么校内呢?
2021年8月30日,“双减”之后第一个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出,要把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聚焦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创造性,以深、细、严、实的作风,下大力气做强做优校内教育,健全学校教育质量服务体系,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
越是重大任务越要找到小切口。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虽然是段子,却道出了学生课业负担的“痛点”。
“双减”政策正是契合这个“痛点”提出了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各地也纷纷出台了适合本地情况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
到2021年年底,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吕玉刚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各地各校普遍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有减就有增。
为了把中小学生“课后三点半”的时间更好地使用起来,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教育部提出了“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同时,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还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各校基本实现了“5+2”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质量有效提升。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
深化
不过表面的“增”和“减”都不是“双减”的最终目的。
“‘双减’一系列措施的推行,最终是在倒逼基础教育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发展模式,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助推器。”董圣足说。
正如专家所说,“双减”政策的实施实质上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次纠偏,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因此,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必然带来基础教育更深层次的变革。
是机遇更是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双减”让山区孩子的日子更充实了,心灵更有归属感、存在感了。但同时也给山区教育在教学转型、课后服务、家校关系和如何做到真正的减负增效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实,挑战是普遍的。
“过去是校外补习在内卷和资本催生下,过度增长,现在猛药去疴后还要固本培元,压减校外后还要做强校内。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释放教育要素活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研究员说。
不少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安徽阜阳临泉县组织全学科单元作业设计研讨会,研讨“双减”背景下作业管理政策及作业设计策略。四川广安武胜县万善小学开展了“镜面教学”,深度钻研教材,老师们互促共进,让课堂更富活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另外,内蒙古则明确2022年春季学期起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课后服务设立AB岗制度,方便教师应急调整时间,合理安排教师的学习、备课和休息时间,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作为“双减”首批试点城市的北京则提出了“大面积、大比例地推进干部教师交流”的政策……
在一系列组合拳式的措施之后,变化最大的是学校的课堂。
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初一语文组,老师们将《陈太丘与友期行》《咏雪》《散步》等几篇课文组合成了一个单元,主题为“家风”,然后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任务:我校正在评选“最美家风”,在这个活动中,你认为元方和友人能入选吗?谈谈你的理由。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课堂也活了,“这个问题有很好的‘代入感’,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分析人物,解决了学习上的难点。”校长张玉淑说。
“双减”政策,“减”只是措施和手段,“‘减’字的背后是‘提’,是‘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提”的是教育教学的质量,“增”的是孩子的实际获得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的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
“双减”政策出台已经十个月,已有非常显著的成效,由“双减”政策所撬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领域改革也已经开始,我们期待更良好的教育生态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