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重磅!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 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
原标题:重磅!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
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
“信息科技”在此轮课程设置中落实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
新修订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了大幅度调整,本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信息科技课程理念
1. 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
2. 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
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 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
4. 倡导真实性学习
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5. 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概述
信息科技课程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
(1) 数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一数据的组织与呈现一数据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 算法:问题的步骤分解一算法的描述、执行与效率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3) 网络:网络搜索与辅助协作学习一数字化成果分享一万物互联的途径、原理和意义。
⑷信息处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处理一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内在联系的原则与方法一基于物联网生成、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特点。
(5) 信息安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依法依规、个人隐私保护一规避风险原则、安全观一防范措施、风险评估。
(6) 人工智能:应用系统体验一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的异同一伦理与安全挑战。
信息科技课程从1——9年级,分四个学段进行,具体学习内容由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两部分组成:
信息科技学业水平考试
课程实施一章中包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四部分内容。评价建议提出了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省级考试。考试成绩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为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1) 考试形式
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釆取灵活多样的学业水平考试形式,如纸笔测试、上机实践、自适应测评等。
(2) 命题原则
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目的,命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素养立意
严格依标命题
创新试题形式
(3)题目命制
具体试题的命制,需要按照“明确测评指标一预估试题的难度水平一确定测评题目的类型一确定试题情境和任务一确定测评题目的评分标准”的流程来进行。
样题 (纸笔测试题)
信息科技教育普及历程
在此次调整之前的 20 年,义务教育阶段与信息科技相关的教育内容一直被组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且相关教学内容也较长时间没有系统性调整。
2001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实施。
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明确在高中阶段设置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创新都被信息科技深刻影响。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原内容已不足以支撑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在过去的五年中,教育部也已及时做出了一些必要的阶段性调整。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系统设计了“趣味编程入门”“走进程序世界”“开源机器人初体验”等25个学习主题,推荐给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增强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
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版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大纲(并于 2020 年修订),提升了“信息技术”在高中阶段课程的学分占比。
2020年,各省陆续开始更换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新教材,正式在教学环节落实新版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大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