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武向平院士:推进科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11月27日上午,在首届教育局长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立足
原标题:武向平院士:推进科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11月27日上午,在“首届教育局长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立足时代科技前沿,解析科学教育理念和分享亲身参加的丰富生动的科学教育故事。
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武向平院士说,孩子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仰望星空,一年级的学生就会问:黑洞里面有什么?宇宙中有外星人吗?宇宙外面有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然而,目前,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好奇心甚至快乐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我们常常把这种趋势归为我们的考试制度。的确,应试教育是基于公平教育,但公平不一定意味着公正。
公平教育再上一个层次就是素质教育。只有诸多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提高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科技精英——他们能提出原创性的理论、发明颠覆性的技术,从而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大潮。科学教育之目的,就是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呵护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留住青少年的好奇心,造就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服务于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鼓励同学们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孩子们,成功是不可复制。即使今天把爱因斯坦复活请到我们校园里讲一次报告,学生们听后也不会再成为爱因斯坦;同样,听了比尔盖茨成功之路的秘诀演说,同学们也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我们树立榜样并不是让孩子们重复别人的道路,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让孩子们重复过去的老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新的和更高的平台上发展和成长,不要迷信榜样的力量,要鼓励同学们做最好的自己!
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
起源于西方的科学教育原本试图构建科学、技术、社会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理解科学精神。科学教育不是简单的科学+教育,也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是一门简单的综合性课程。科学教育本身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例如我们让学生学数学,并不是一定让他将来成为数学家,我们让学生学语文并不一定是培养这个学生未来去当作家。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领会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同理,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维,掌握科学的方式和方法,以便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成长为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继续推进科学教育改革
实施科学教育之路漫长,我们正在推动建立校内和校外(如政府、家庭、科研场馆等)结合,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覆盖,具备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10-20年的时间尺度上,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然后再经过15年的时间,他们能中的少部分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科技精英,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