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英国精英教育法学校出了两个女首相 文法学校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也难怪,现任女首相特丽莎 梅,中学曾经就读文法女子中学。她上任伊始
原标题:英国精英教育法学校出了两个女首相 文法学校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也难怪,现任女首相特丽莎 · 梅,中学曾经就读文法女子中学。她上任伊始就提出要振兴教育,更确切地说是要复兴英国的文法学校。
英国首相特里莎 · 梅中学时曾就读牛津郡的一所女子文法中学。
实际上,英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女首相:特丽莎 · 梅和曾主持英中香港主权移交谈判的第一位女首相玛格丽特 · 撒切尔,都与文法学校有渊源。
文法学校,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公立学校
首先,文法学校是英国公立中学的一种,是英国公费义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然而,如今公费的文法学校一直走的是择优录取的精英路线:学生必须通过入学考试上了分数线才有资格入读。
这种一手拿公帑,一手用考试将大部分普罗大众子女拒之门外的做法,在英国社会引起的争议可想而知。这也是文法学校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属于小众另类的根本原因。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3400 多所公立中学中,文法学校的数量仅占 7%。
精英路线
文法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16 世纪,其后几百年它以教授拉丁语为办学目标,文法学校的名字由此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文法学校不光从一开始走的就是择优录取精英路线,而且最初还是收费的。
1902 年的教育法案要求各地方政府设立教育局,为 14 岁以下的学童提供普及初级教育,同时也可以为 " 天资聪颖 " 的学生提供中等教育。
于是当年新建了一批文法学校,为少数的 " 聪明 " 学生提供中学教育。这些文法学校与私立中学一样收费。
1907 年出台的又一个教育法案责成获得政府拨款的文法学校必须免费收取一定比例的学生。
不过,当年文法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却并非寒门子弟。统计数据显示,在现代文法学校开办后的前 30 年,就读文法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中产阶级,他们的父辈普遍都是专业人士或管理层人士,普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少之又少。
1960 年代,英国社会要求教育平等的呼声高涨,废除择优录取的理念在政界和社会各界都得到大量的支持,很多文法学校取消了入学考试,转为普通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 ) 。首相特里莎 · 梅当年就读的文法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改成了普通综合学校。
1964 年工党上台执政后,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文法学校数量从鼎盛时期的近 1300 所,减少到 200 多所。
择优录取
有教无类的理想固然美好,中产阶级却并没有因此放弃择优录取的文法学校。仅存的这 200 多所文法学校成为中产阶级家庭更加努力争取的目标。
很多文法学校每年将考入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学生名单公之于众,以显示教学成绩优良。
每年的招生季节,文法学校报名人数总是大大超出录取名额。那些全国有名的顶尖文法学校的竞争更为激烈。
由于很多文法学校设定收生范围,因此英国的 " 学区房 " 房价水涨船高。贫困家庭负担不起学区房,这些家庭的子女连参加入学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一直以来有人批评文法学校并非择 " 优 " 录取,而是择 " 钱 " 录取:决定一个学生是否能上文法学校的最关键因素,并非学习成绩,而是父母的收入。
复兴受阻
首相特里莎 · 梅上台后提出的复兴文法学校计划,原本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增加社会流动性,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获得更好的中学基础教育。
英国政府有此决心,除了内因还有外因:在全世界引以为傲的英国教育质量连连下降,基础教育已经被亚洲多个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
所以,特里莎 · 梅最初提出的方案是,中央政府财政拨款 3.2 亿英镑,扩建文法学校,让更多穷人家的孩子也有享受精英教育的机会。
这一方案 2017 年 3 月刚一提出,就遭到反对党工党、工会组织以及要求社会平等活动人士们的强烈批评和反对。
几经周折,英国政府在今年 5 月推出了大大缩水的方案:不再扩建文法学校,现有的文法学校可以增加招生名额,为此中央财政拨款 5 千万英镑。
英格兰地区和威尔士地区的文法学校数量在 1960 年代中期锐减。威尔士地区 1988 年关闭了所有文法学校。
正如工会人士所说,振兴文法学校是要让 " 死灰复燃 "。要真的做到,哪那么容易啊?!
搬家读书
今年 3 月,住在伦敦附近的华爸爸和华妈妈有些烦:小儿子在小学升中学的考试中成绩优异,过了一所顶尖文法学校的录取线。与此同时,如果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小儿子应该还有机会就读家附近的一所相当不错的普通综合中学。
两所好学校摆在面前选,这本应该是很多家长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却让华爸华妈颇伤脑筋。
文法学校离家远,但能考上的学生个个成绩了得,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之心;普通中学离家近,但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重视教育和学习。
最后,华爸华妈像很多华人家长一样做了他们的选择:为了孩子读一个好的文法学校——搬家。